媒體新聞
客家產業嘹亮唱山歌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颳起漫天風潮,傳統印象中便宜又大碗的客家菜、代表勤儉刻苦的客家文物,也漸漸蛻變出令人驚艷的新形象。在全台客家菁英相繼投入,豐富多樣且充滿創意的客家產業、重塑客家風情的美食、民宿、衣服家飾令人目不暇給,本報特地走訪這些默默耕耘的幕後推手, 【記者 李珣瑛、林政鋒】 南台灣3月天,美濃小鎮每逢假日遊客如織,來到美濃小鎮,除可細細品味客家庄純樸的民風外,還可體驗油紙傘、板條美食等客家風情,收銀機前的長長人龍,反映出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無限商機。 美濃小鎮假日的場景,只是全台灣客家庄的切片,北從桃園南到高屏,每個客家聚落各有其特色產業,客家傳統產業正在發酵、蛻變中。 從小在美濃長大的華王飯店協理鍾權勝說,客家文化與經濟活動逐漸有了不同於傳統的全新風貌,客族菁英嚐試善用客家文化來帶動經濟產業,用經濟來營造客家文化產業,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 像美濃「廣進勝」紙傘第二代負責人林榮君堅持傳統工法,不偷工減料,已將紙傘從商品升格為藝術品,售價是同型大陸製紙傘的二、三倍,並利用網路行銷全球。 國寶級漫畫大師劉興欽筆下的客家阿嬤—「大嬸婆」,近年來則透過商標授權作業,成功地將大嬸婆系列的產品,推向世界各角落。尤其美國矽谷「大嬸婆創意台灣學校」開學,親切的大嬸婆隨著漫畫書、卡通多國語言發音,從台灣紅上國際舞台,意外成為全球客家創意文化產業的代言人。 除了這些靜態的物品,民眾走到戶外,踏在客庄田野的泥土上,也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創新的活力。 苗栗大湖是「草莓的故鄉」,並成功打響草莓觀光季活動,大湖鄉農會轉型成立「大湖酒莊」,投入草莓酒等相關產品研製,創造出「紅色奇蹟」。 大花布 讓文化遍地開花 這項成果,讓大湖草莓種植面積從過去約250公頃,迅速增至目前的475公頃,光是草莓及觀光果園一年至少創造5億元產值,這還不包括周邊所衍生的餐飲、民宿。 突破傳統的創新例子不僅於此,原本平凡的客家花布、酸菜甚至掃把,也在客家族群挹注心血下產生新的生命力。 勤儉的客家婦女將棉質花布大量應用在衣衫、嬰兒背帶及被單上,一度快要失傳的花布圖騰如今在創意衣飾設計上重現,掀起客家花布風潮,成為機場免稅店裡台灣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醒目商品。 山仔頂社區發展協會重要成員林銀儉與六、七位社區成員組成「雞緣創意坊」,推出客家花布小雞在客家圈打響知名度,並逐步發展到花布帽子、衣服、包包,也吸引全台不少客家社區到山仔頂取經,目前新竹及台北的商圈內都可以見到相關的創意商品。 從事21年客家餐飲連鎖的大楊梅鵝莊、全家福客家菜館董事長邱昌琳強調:「我們堅持客家元素原味,但不能一成不變,還是要推陳出新,才能抓得住老顧客及新朋友的心。」精闢詮釋了客家產業的核心價值。 全球發行的客家人專屬報刊、日月光雜誌社長鍾坤宏說,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面對全球化潮流最具競爭力一環,客家文化意涵相當完整,只要好好包裝、行銷,相當具有競爭力。 不過,在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任教的陳定銘點出:「客家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經濟規模不大,有些還面臨關鍵技術傳承等考驗,都需要客家菁英投入更多心力化解。」 油紙傘 全世界開枝散葉 林榮君也不諱言,純手工製傘雖然強調「遵古法製」,從傘骨取材到複式貼上萱棉紙,處處都展現濃濃的古味,「但我與太太二人一天只能做三把傘」,點出紙傘產業的侷限。 儘管這些產業侷限,鍾權勝信心十足地說,客屬鄉親從東晉「五胡亂華」南遷以來1,600餘年,客家人不僅在台灣落地生根,更在全世界開枝散葉。相信在客委會推動下,結合企業家與學界,客家產業的問題不難克服,前景值得期待。 (系列六之一) 原文轉載自【2008-03-24/經濟日報/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