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李宗祐/台北報導】   科學家曾對地下水壓誘發地震提出很多假設,但缺乏實際觀測資料佐證。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領導研究團隊,在引發九二一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裝設井下地震儀,經過長期觀測追蹤,觀測到地下水壓持續誘發「微地震」的紀錄,這是國際間首次提出實際觀測證據。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引起國際矚目,認為這項突破性發現有助科學家了解地震發生機制。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于高指出,地下水或水庫會誘發地震是科學界普遍接受的事實,馬國鳳最重要的貢獻是「看到它」,等於在地底裝個聽診器,讓科學家對斷層帶有更多了解。不過,大家不必擔心地下水流動會誘發災害性地震,因為地下到處都是水,所引發的「微地震」是斷層帶在大地震發生後的「復癒行為」,隨著板塊運動逐漸恢復平靜,地下水壓誘發的「微地震」也會逐漸減少。   台灣主導的車籠埔斷層深鑽國際計畫,在二○○六年成功鑽探引發九二一大地震的主要滑移帶後,馬國鳳研究團隊在貫穿車籠埔斷層的地底深度九五○公尺到一三○○公尺處,每隔五十公尺設置一座井下地震儀,進行觀測。   馬國鳳強調,這組井下地震儀是全世界唯一最接近剛活動過的斷層帶監測儀器,經過多年持續追蹤觀測,終於在斷層帶成功觀測到許多地震波型幾乎完全一樣的「微地震」(釋放能量在規模零左右),以每天四到五個持續發生。   她說,「目前仍無法準確評估地下水壓到底會誘發多大規模的地震」,但未來若能以人工方式控制地下水壓誘發「微地震」,或許有助地殼釋放能量,降低大地震發生機率及可能的災害。原文轉載自【2012-08-01/中國時報/A9版/生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