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林毓峰/臺北報導 今年三月十一日本外海規模九點零強烈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震驚全世界,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劉正彥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在地震發生七分鐘之後,距離地表三百五十公里的太空中電離層同樣產生劇烈變化產生了「太空海嘯」,證實了「同震效應」,透過台灣與日本綿密的GPS資料,首度直擊海嘯位置及海嘯傳播情形。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劉正彥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在地震發生後,所觀測到之電離層訊號相當特別,除地震波之外,亦觀測到海嘯波對於電離層之擾動,他發現日本下午一點四十六分發生地震,其所引起的「移形電離層擾動」,在一點五十三分至一點五十五分時在震央東方二百公里處(即日本海溝的西側),開始產生海嘯且呈現「碟狀」的波紋。 劉正彥表示,根據日本、台灣的一千零九十八個地面GPS測站,以及太空中的十一個GPS衛星資料,分析太空中跳動時的發生時間、空間位置,利用地球物理學家的方式,從太空中反推地表震動最劇烈之處,尋找引起太空震動的源頭。劉正彥還發現,日本在三月十一日下午一點四十六分發生地震,下午五點十五分台灣上空的電離層被抬升,六點十分海嘯抵達台灣;也就是說,地表海嘯所引發的電離層震動,比海嘯提早約一個小時抵達台灣。 劉正彥表示,電離層約在離地表一百公里到二萬公里,地表的巨大震動引發的地表波動能量會拍動大氣。由於大氣層空氣密度隨高度遞減,因此,地表和低層大氣的波動到了太空之後,會放大一萬倍左右。根據劉正彥估計,日本海嘯引發的電離層波動傳遞速度約每秒二點三至三點三公里,接近地表海嘯每小時七百二十至八百公里的速度。 劉正彥說,將電離層訊號與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吳祚任助理教授所做的「三一一強震海嘯數值模擬」比對相當吻合,可清楚看見太空電離層之波動與地表海嘯波傳遞相當吻合,代表海嘯波的確可對電離層產生擾動。 劉正彥指出,所進行海嘯模擬計算,在日本海嘯中相當準確,與後來海嘯的傳播現象以及太空實測資料比對相當一致,所以這次從地表到太空的比對結果,將可深入了解海嘯波傳遞過程,對海嘯進行更深層的科學探索,在海嘯預警方面,預估可以提早二十、三十分鐘。
原文轉載自【2011-09-10/青年日報/6版/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