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江昭青/台北報導】

 知識經濟時代果真會造成科技與人文的失衡嗎?中央大學劉兆漢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研討會中樂觀地認為,與其擔憂科技與人文的失衡,不如運用網際網路等高科技,促進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此外大學也應重視培養學生在基礎知識上的根基,學生才能有效使用網路科技,豐富自己的知識。

 「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研討會,昨天由台大校長陳維昭以「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培育」發表專文,而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等人也都提出回應。

 劉兆漢就表示,許多人都認為,網際網路在將人類的發展,帶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然而在培育人才以符合知識經濟時代需求的同時,也可能面臨人文與科技平衡的一些難題,不過他認為網際網路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或可解決這些難題。

 但劉兆漢認為,網路只能提供資訊,卻不能提供知識,學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礎根基,才能充分利用網上資訊,轉化為知識,而老師們在教學時也不再是提供資訊,而應引導學生如何使用網路上獲得的資訊,進行分析,創建為自己知識。

 劉兆漢並指出,網路科技的發展或許對人文領域會帶來衝擊,但人們也可以利用網路跨越種族、文化的藩籬,所以與其擔心科技掛帥的環境中,人文教育﹞H文修養的式微,不如積極利用網路特性,更廣泛、深入推動人文教育,更試著去掌握人文與科技對話的契機。

 楊國樞也認為,所謂「知識經濟」時代中所指的「知識」,不應全指的是科技知識,其中也包括社會科學中的人文學如歷史、哲學等,未必一定要以科技知識為核心。他說,若過分強調科技,致大學中選讀科技系及投身科技研究行列的人較多,確會使其他領域的研究受到忽略,他認為要解決的問題,只能靠教育主管當局及大學領導人士,堅持基本學科應平衡發展的原則,繼續加強人文與社會的教育與研究。

 他指出,人不光是知性的高等動物,也是一種感性的高等動物,在大學階段除需接受高的知識教育,也要接受更高的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等,否則可能會培養出「科技怪人」。

 何壽川則強調終身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過去的教育是菁英教育,使教育變得很傲慢,但現在教育應走向普及化,且應讓大家有再接受教育的機會,才能符合時代需要。他還說,知識世紀中不能滿足於單一專業知識,科技領域和人文領域間應相互溝通,知識範圍才不會太狹隘。

原文轉載自【1999-12-05/中國時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