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

媒體新聞

【羅際鴻】 別以為目前野台戲演員都是LKK 的老人,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的準博士孫致文,才廿多歲,卻十分熱中學戲,四、五年來每逢假日有演出活動,幾乎不曾缺席。 孫致文的父親孫俊明,是新竹縣、市兩個文化局最資深義工之一,目前擔任竹縣文化義工隊長。孫致文從小受藝文活動薰陶,特別對民間戲曲有興趣。 他在中央大學就讀中文研究所攻讀清代經學,下學年升三年級。碩士班一年級時,受到研究所戲曲研究室洪惟助教授影響,而結識目前全國唯一的亂彈戲曲班臺中「新美園」,即開始入門學戲;又由「新美園」主要旦角王金鳳引介,認識新竹「振樂軒」,北管戲團,由總幹事曾建雄指導。 孫致文目前較熟練的部份,包括文場中的椰胡,並開始學嗩吶,角色部份因臉型小,較適合演旦角,常演出「鬧西河」一劇的紫秀英,或「扮仙」中的狀元夫人何錦霞等。 在振樂軒擔任舞場的六十五歲老師傅許祈生說,現在年輕人學戲曲的人太少了。他自己早期在布袋戲團負責武場四十餘年,兼學北管。如今因各種戲團和人才都凋零,人數減少,所以大家併團起來成為振樂軒,總人數也只剩下三、四十人而已。 孫致文認為,以往有不少學者研究戲曲,但研究者多、親身體驗者極稀少,他自己是抱著希望傳統戲曲不要失傳的理想參加業餘演出。 其實振樂軒團員全部都是業餘的,每個人各有本身工作,所以沒有所謂演出費。一次大型演出的開銷約卅萬元,包括前後練習一個月到半個月,主要人事之出是數位指導老師的薪水,以及搭台費用。 他更進一步說,其實北管分「西皮」(祖師為田都元帥)和「福路」祖師為西秦王爺)」兩派,各有特色。 過去新竹有至少六個北管樂團激烈競爭,各團為了常演出別人沒有的內容,所以每個團員什麼都學。至今各團剩下人的拼湊起來剩下一個團,幾乎已不分派別。「振樂軒」骨子裡供奉「四秦王爺」屬於「福路」派。但是,廿五日在新竹市竹蓮寺舉行北管公演,白天演出福路派的戲、晚間卻演出嬉皮戲碼。所以,孫致文所學戲曲也就五花八門了。 原文轉載自【2000-07-26/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