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

焦點新聞

從海洋到棲地 中央大學以實際行動實踐永續願景
中央大學爭取到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整合校內資源與在地合作夥伴,展開多元保育行動。照片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提供

中央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為推動海洋保育與環境永續,成功爭取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整合校內資源與在地合作夥伴,展開多元保育行動。計畫涵蓋海洋保育教育及專業課程融入、石滬文化及減塑倡議等內容,串聯Xpark、中華鯨豚協會、桃園石滬協會與桃園市野鳥學會,帶領學生與社區共同實踐「從海洋到棲地鏈結地方」的永續願景。

本計畫由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擔任主要推動單位,首先於2月啟動與Xpark、中華鯨豚協會及桃園石滬協會的合作,辦理海龜保育與救傷及石滬修復海洋文化實地課程,邀請教職員生深入場域,實地體驗保育工作,強化海洋永續減塑意識。

隨後進行的「小燕鷗保育行動」,則以夏候鳥繁殖地為主軸,攜手桃園市野鳥學會辦理一系列從教育、行動到倡議的活動。首先透過志工前訓課程為學生與社區志工奠定基礎知識,2月22日舉辦「手作小燕鷗模型」工作坊,邀請孩童透過創作了解小燕鷗習性與保育意義。4月12日於繁殖季前夕,志工將假鳥模型布置於潛在棲地,模擬群聚效應,營造適宜築巢環境,實踐復育行動。

6月下旬,小燕鷗如期歸來。6月29日壓軸行動「守『滬』飛羽.護海同行—小燕鷗的夏日棲地之旅」盛大舉行,由桃園市野鳥學會帶領34位學生志工與教職員親子,參與小燕鷗特展與繁殖地觀察,透過現地導覽與生態解說,體會人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並一同倡議減塑行動。

中央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主任曾筱珽表示,服務學習的核心在於從做中學、以行動感受公共議題。此次小燕鷗不僅是中大學生的學習場域,更串聯在地社區志工與教職員親子的參與,在行動中建立彼此的信任與情感鏈結。學生不只是學習者,更成為在地守護者。看見孩子與社區夥伴在保育行動中的真誠與投入,這正是服務學習走出校園、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最具生命力的表現,也讓下一代從小體會生態保育與環境責任的意義。

中央大學學務長陳思妤進一步指出,小燕鷗是桃園沿海的重要夏候鳥,透過此次計畫的推動,希望鏈結在地、走近自然,讓學生在知識與實作並進的歷程中深化對海洋保育的理解,進而使中央大學成為桃園地區生態永續推動的橋梁與關鍵力量。

本次活動由中央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擔任計畫推手,總計辦理四場次,累計136人次參與,內容涵蓋志工訓練、創作體驗、棲地營造與戶外觀察,深耕校園與社區共學互動。未來將持續擴展與在地生態單位的合作,讓學生走入現場、走入社會,以具體行動回應全球永續目標(SDGs),共同守護人們與生態共存的未來。

小燕鷗棲地營造實作體驗學習。照片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提供
小燕鷗棲地營造實作體驗學習。照片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提供
桃園野鳥協會帶領觀察小燕鷗棲地。照片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提供
桃園野鳥協會帶領觀察小燕鷗棲地。照片服務學習發展中心提供
瀏覽人次: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