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110週年第二場校慶講座邀請到天文所葉永烜院士,以「在AI時代求學的三度空間」為題,剖析AI如何影響未來學習模式與職場變革。葉院士強調,未來許多職業可能因AI技術進步而被取代,學生應積極培養創意、批判思維與跨領域能力,以提升競爭力。
葉永烜首先以世界GDP經濟演化趨勢為引言,預測2050年全球經濟發展,並分析氣候變遷與環境災害帶來的風險。鼓勵學子關心未來將面臨的重要議題,具備因應經濟與環境巨大挑戰的能力,才能在AI時代立足。
身為彗星物理學與行星動力學的權威學者,葉永烜學術成就卓越,曾榮獲美國NASA「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並於2023年獲頒總統科學獎。他至今發表超過500篇論文,其中60多篇刊登於《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深具國際學術聲望,並關心人類永續發展議題。
談及人工智慧發展,葉永烜以「機器人的千手觀音」比喻AI的強大影響力,指出語言模型如Deepseek和ChatGPT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他認為:「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人,可能在一生中需要轉換多次跑道。」未來的勞動市場將面臨結構性改變,許多傳統職業可能會被AI取代,但也將產生新的機會,如人工智慧倫理專家將成為未來熱門職業,並推薦本校哲研所陸敬忠教授主編的《人本AI的東方觀點》,探討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維持道德與社會責任。
他進一步剖析「求學的三度空間」概念,強調大學課程、社會趨勢與學習方法三者的重要性,並建議大學推動教育改革,提升學生在AI時代的競爭力。葉永烜強調,學生應積極參加不同學院之間的學習交流,參與社會實習與合作機會,以提升職場適應力。他也提及「孫子兵法式學習策略」,認為深度學習能力對於應對AI時代的變革至關重要,並推薦《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與《深度學習力》等書,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
有關學習方法,他分享美國MIT學生的75個成功法則,並以《論語》來的貫穿其精神,包括:良好睡眠管理、找到自己的讀書空間、結識傑出人才等等,尤其要去修藝術史和天文學的課程,廣泛涉獵各種知識。
葉永烜也特別強調人際網絡的價值,鼓勵學生建立「人類網絡」,透過交流與互動掌握更多機會,並建議:「每堂課至少問一個問題,愛『問』才會贏。」他認為,主動學習與積極發問是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方式,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則能在職場與人生中發揮關鍵作用。
演講最後,葉永烜引用香港小說家陳冠中的話:「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鼓勵學生在AI世代持續提升自我,發揮創造力與人文思維,迎接未來挑戰。勉勵學生:「不要害怕改變,而是要擁抱改變,在變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