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聞
2011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揭曉,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因921地震的卓越研究成果,讓世界看見台灣,摘下此桂冠榮耀。她從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前中大校長劉兆漢手中獲頒此獎項,意義別具。馬國鳳說,「921地震不只是災難,還有科學貢獻」;研究地震,必須以更虔誠的心面對,多一層人性關懷。 由財團法人吳健雄學術基金會、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台灣萊雅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二月廿六日在台北信義誠品舉辦隆重的頒獎典禮。歷年得主包括彭汪嘉康院士(第一屆)、王瑜院士(第二屆)、吳妍華院士和張美惠教授(第三屆)。 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劉兆漢表示,民國元年誕生的吳健雄博士,今年適逢一百歲;54年前,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恆定理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當時若沒有吳健雄的實驗,該定理無法獲得證實。為承續吳健雄博士在自然科學的偉大貢獻,鼓勵台灣女性學子以從事科學為志業,樹立傑出女科學家典範,2008年特設置此獎項。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推崇馬國鳳的研究精神。他說,921大地震當時,中大地震學者幾乎傾巢而出,在非常艱難和危險的情況下,在災區展開第一手的研究調查工作。國家有難,老師們一夕之間變成翻山越嶺的「鐵金剛」,毫不猶疑地站在最前線,為社會服務。這種精神,不只是台灣女性科學工作者的榜樣,也是全球華人科學工作者的楷模。 地震學家能為大家做些什麼? 馬國鳳也在得獎感言上,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她說,921地震當時,她也是透過廣播了解災情,深入災區之後,才發現受創之深。災區的路上看到一台小發財車,上頭寫著「收驚免錢」,讓她頓時湧起一陣心酸,面對大排長龍民眾的驚恐,她不斷反問自己,「地震學家能為大家做些什麼?」 頒獎典禮上,她特別提及台灣地震研究的先驅、中大地科學院創院院長蔡義本教授。蔡院長畢生心力投入地震研究,921地震一發生,他難過地多日無法入睡。但所幸蔡院長等人不辭辛苦的努力,促使政府在1975年改變建築規範,否則「災害可能更嚴重十倍」;之後並建置了「全台地震觀測網」,為台灣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馬國鳳效法蔡義本院長的精神,在921地震之後主持一個國際團隊組成的「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參與成員包括台灣、美國、日本和德國四國學者,鑽取斷層帶的岩芯試樣,取得深達兩公里處滑移帶的物理現象和動力學寶貴資料,成果刊登於2006年自然《Nature》期刊。 這項計畫提供了最準確、最直接的數據,協助建立正確的地震破裂模型,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生成機制,是地震研究一大突破!深受國際學術界矚目。她另一個研究主題則為地震誘發行為,分析921地震發生後,地表應力轉移餘震的相關性,與地震工程、社會、經濟產生更密切結合。 馬國鳳:更虔誠的心,面對地震研究 馬國鳳有所感地說,「從事地震研究,是既感動又感傷的」。因為研究必須建立在地震之上,而且規模最好夠大。921地震後,她在震區取得第一手資料後,回學校上課談最新發現,或許是一時講得太high,下課時有同學特別提醒她,讓她驚覺,面對地震研究,必須懷抱著更虔誠的心。 「921地震不只是災難,還有科學貢獻。」馬國鳳以行動證明,「因為它不只是發生在台灣的地震,而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地震,研究它的知識可以貢獻未來。」在許多前輩和資深地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台灣已在國際地震研究上佔用一席之地。 相較於歷任優秀得主,馬國鳳形容自己「任重而道遠」。她感謝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兩位哥哥,精神上和生活上給予莫大的支持。此外,還有一群可愛的學生,一直是她最佳的幫手,幫助她實踐地震研究的夢想。面對台下蘭陽女中學妹的支持,她則以一貫的家庭教育「做好本份」,把每一個當下做好,作為期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