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聞
國際地震中心(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簡稱ISC) 2019年以「地震」所進行的全球科學文章總量排名,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劉正彥教授在Top 20位學者中躋身第11。劉教授以太空科學家之姿,從事電離層地震前兆研究,從早期不被看好,到能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走在科學的前沿,背後是30年來持續不懈的努力! 國際地震中心是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成立的非政府組織機構,為全球第一個收集全世界範圍地震觀測資料的組織,被認為世界上擁有最長期、穩定和可靠資料的機構。這項科學文章總量排名,參考過去50年學者發表的,以及過去110年發生的地震事件有關的文章。前10名都是地震權威學者,劉正彥能名列其中,他形容,「跌破許多專家學者的眼鏡!」 傾聽自然的聲音 解開關鍵密碼 劉正彥原本從事高緯度太空電離層與磁層的耦合研究,1990年回台後,想要從事與台灣相關的研究。他認為,台灣位於電離層赤道異常區下,加上地震相當頻繁,研究地震與電離層連結大有可為。但他所推論的「地震前異常」和「天地同震」效應,一開始總被認為是異想天開,受到許多地震學者的挑戰。 但大量資料顯示,「大地震前似乎有跡可循,在地震醞釀過程中,往往會有各種能量釋放。」因此他認為,地震研究不應只侷限在「機械前兆」前震的搖晃階段,震前幾天、小時、分鐘之地鳴、地化、地熱、地光、地電和地磁等細微異常變化,太空中的「電磁響應」或許才是關鍵,「要懂得傾聽自然的聲音,」劉正彥再三強調。 1999年的921大地震,他努力將近7年的地震電離層前兆文章被《地球物理通訊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簡稱GRL),又再4年,地震電離層同震文章,被《地球物理研究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簡稱JGR)接受刊載,人類第一次從太空電離層中不僅於3-4天前一窺大地震即將發生之位置,並成功於發震時直擊地震之震央,他的地震前兆和同震研究才開始受到重視。2004年又從太空中觀察到蘇門答臘地震的印度洋海嘯引發之電離層擾亂,2011年更為人為首次由電離層中直擊日本東北地震之海嘯源頭,從此開啟海嘯電離層預警系統之發展。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母親 在不疑處有疑 劉正彥說,電離層上方有「磁層」的影響,下方有「大氣層」的擾亂,研究這個領域是相當具有挑戰的,為此「晝短苦夜長」,他常犧牲睡眠,熬夜做研究。他覺得,好奇心、想像力、熱誠、有恆,是非常必要的,誠如胡適先生所言,「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就算很幸運觀察到地震電離層前兆,但他認為,這結果仍須不斷地被測試和檢驗。 他感謝一路走來許多貴人相助,尤其是劉兆漢院士、葉永烜院士、李羅權院士、劉立方院士和蔡義本教授等人的提點,同時謝謝學生及同仁的協助,也感謝另一半陳玉英教授的嚴格研究把關,讓他可以用最先進的GPS人造衛星TEC全電子含量技術,經由精密的佈點和計算,以及嚴謹之統計分析,不只獲得地震前兆的時間特徵,更一窺前兆的空間分布。福衛七號升空後,三維電離層電漿結構與動力觀測資料,將令地震電離層前兆、海嘯預警、太空天氣等各項研究成果更為豐碩和指日可待。 太極人生 求真求實的金剛律 說話中氣十足、慷慨激昂的劉正彥,從18歲大一開始打太極拳,迄今四十多年從未間斷。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千變萬化之中,大自然規律的一種陰陽相推力量。太極不只運動強身,對他個性修養和為人處事上都受用無窮。尤其他在練拳時的動禪和靜坐時之內觀禪,有很深的體悟。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只是伸屈開合,捨己從人,領覺、統覺、決意、執意,過程中認「真」。這些無形中也融入他的治學之道,就是一步一腳印和求真求實。 客家子弟的劉正彥也常以客家諺語「阿呆當得久,沒茶也有酒」來自我調侃。走在科學前端,通常會比較孤獨寂寞,也常被誤認是瘋子。但絕對不要輕易被自己打敗,因為,「除非自甘失敗,人生是可以不失敗的」。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努力總是會有所收穫,時間自會回報一切。一路走來,他感謝種種的試煉和挑戰,通過考驗才有成長和今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