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林靜梅 彭耀祖 / 綜合報導
秋冬季節南部空品差,通常環境部會指出是大氣擴散條件不佳導致。此次NASA科研機2、3月來台進行研究,搭配其他科學證據顯示,有時雖然地面吹北風,但500到1500公尺高度,卻是吹南風,導致低層空污無法向上擴散,再加上地形效應引發的渦流現象,還會進一步累積。
環境部主秘蔡孟裕表示,「又再上去吹西風,這個不同風向造成的就是一個渦旋,渦旋的結果就是,這些污染物散不出去,沒有辦法擴散。」
此次跨國研究也透過無人機觀測200到500公尺高的污染,結果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與臭氧的前驅物、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濃度比地面更高;再仔細分析成分,發現多為高反應性的烯類、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來自石化業的機率高。
中央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王家麟認為,「一些高活性的東西是我們最在意的,然後你又看到濃度那麼高,當然這個是我們下手的對象,毫無疑問,所以源頭的管理它要精準化。」
學者指出,更精準掌握成分,就能有助精準管理。
中央大學大氣系特聘教授林能暉指出,「未來這些的資料,都可以對應到產業別,甚至未來都有機會到哪一個特定的工業區,可能是哪一根特殊的煙囪所排放的,都可以一清二楚。」
此次與NASA合作的跨國研究計畫,也驗證國產研發的空品感測系統準確度相當高。環境部表示,研究結果可以校正空污模擬模式,可分析污染物成分,更精準找到主要污染源來減污,而不像現在一樣,不分對象要求降載與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