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央大學太空科技團隊成功取得我國自主衛星酬載資料,彌足珍貴,代表我國擁有自製太空衛星酬載的能力。2009年9月17日俄羅斯衛星Tatyana-2搭載著由俄方命名為 BCU (Block of Central University)的中央大學科學酬載,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歷經約三個月的初期軌道測試階段,2月5日中央大學兩位副校長劉振榮、李誠率領科學與工程團隊正式對外公布這項好消息。

 中大研發長朱延祥表示,該團隊由俄方回傳的衛星下鏈資料,驗證了該衛星系統正常運作,並與中大的BCU酬載完成通聯,取得第一批量測資料,證實由台灣製造的衛星酬載在太空中運作功能良好,所有酬載電路及系統等達到預期目標。

 在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與中央大學經費資助下,中央大學衛星酬載團隊劉正彥、江士標、葉則亮、小山孝一郎、葉惠卿等人,自2005年12月起執行台俄合作微衛星計畫(台方:ESEMS;俄方:Tatyana ),從無到有,經歷約四年時間,國人自製的衛星酬載在2009年9月17日順利升空。中央大學太空所葉惠卿教授指出,該團隊計畫目標有二,其一是將經由微微衛星及探空四、五、六號長久發展測試的衛星酬載開發技術,進一步推上太空軌道進行太空驗證。其二是分析科學資料,以研究地球電離層的太空氣象現象,以及因地震所引發的干擾及同震現象。

 台俄衛星軌道高度約在820公里,與太陽同步、且通過極光區,針對此特殊衛星軌道,中大原先設計一套含三種儀器的科學酬載實驗,分別為極光區「電子能譜儀」(EES)、「磁敏電阻型磁力計」(MRM)及「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ETP)。三項儀器均由中大光機電工程所自製的酬載飛行電腦,執行任務排程及其與主體衛星間的命令及資料處理。其他支援及保護酬載用的電源及機構等次系統也全數由中大自製。除電子能譜儀受限於重量、時程及人力,只發展到原型製作外,所有次系統均成功完成飛行體,並搭載俄羅斯衛星進入軌道執行太空測試驗證與科學任務。來自日本前宇宙科學研究本部主任小山孝一郎教授亦參與本跨國計畫,順利技術移轉太空規格電漿電子溫度偵測儀予中大團隊,與中大酬載飛行電腦成功整合。

 葉惠卿指出,中大取得的第一批太空環境量測數據,包括地球磁場以及電漿電子溫度,初步顯示極光區電子溫度可高達攝氏一萬度以上,量測資料經初步分析結果顯示 BCU 測量數據符合預期。

 中大團隊在台俄衛星Tatyana–BCU酬載計畫成功,展示了科學與工程密切合作的典範。計畫主持人葉惠卿表示,任務的成功是中大長期參與我國太空計畫與探空火箭計畫成功經驗的累積,除了感謝相關單位經費支援與協助外,並感謝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技術交流與指導,本任務得以順利成功。中大將再接再厲,將持續精進太空酬載及微衛星相關技術,提升我國太空科技學術水準,以期與太空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中央大學新聞網http://www.ncu.edu.tw/news/】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