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央大學自民國91年工程五館、科學五館竣工後,學校規模日漸擴大,學生人數從9,135人成長為12,246人,教學研究空間不敷使用。96年起,配合國家政策及學校發展特色,陸續規畫了四棟新的教學研究大樓,每一棟建築物都有中大校務基金的投入,應用5年500億經費興建的建築,僅有「教學研究綜合大樓」。

興建大樓  大師進駐拓展知識領域

 中央大學主任秘書曹恒光表示,每一棟大樓都將為國家拓展新的知識領域、帶來嶄新的產業研發方向,例如今年即將完工的國鼎光電大樓,將由光電系進駐,並和台達電子密切合作,為台灣的光電產業在全球打下江山。「教學研究綜合大樓」則將成為邀請大師授課的大班教室,以及召開學術研討會的重要空間。

 「教學與研究綜合大樓」是拆除因結構問題而停用多年的大禮堂,經教育部5年500億計畫補助5.7268億元,加上中大校務基金自籌1.18億元,總經費6.9068億元,才有機會將這座大禮堂拆除。此棟大樓內有多間中、小型演講廳,提供各型演講、座談活動,同時可以開設許多大班上課的課程,讓學子有更多機會領受大師風采。此外,地下室可提供220個停車位,讓中大師生跟社區民眾在校園中行走坐臥,可享有更多綠地及更為安全且寬廣的空間。

 國鼎光電大樓建築經費3.647億元,由台達電子董事長捐資2.57億,中大校務基金投入1.077億元。客家學院大樓總經費3.2458億元,其中教育部專案補助1.88億元,中大校務基金投入1.3658億元,佔總經費的42.08%。人文社會科學大樓總經費2.1974億元,其中教育部專案補助7千5百萬元,中大校務基金撥入1.4474億元,佔總經費的65.87%。三棟建築皆未使用5年500億元經費。

保護林木  珍愛地球

 為了保護教研大樓工地附近的特有樹木,本校蔣偉寧校長和土木系教授還特別前往教研大樓會勘,研商後一致同意增加500萬經費,改以漸進式的施作,保護教研大樓北面一整排的黑松。

 曹恒光表示,中大新建工程原本即編列「景觀植栽工程」經費,將移植樹木補植回來,以保持生態平衡,學校的樹木「只會多,不會少」。若有綠地損失,將會盡全力補回綠地,例如國鼎光電大樓、客家學院大樓附近的室外游泳池也將填平作為大草坪。

 總務處表示,中大新建大樓的樹木處理有一定的標準作業流程,以「就地保護」為優先,因此四棟新建築工地保留了許多樹木。若是樹木與建物相抵,則將樹木移植他處,惟專家評估樹木移植無法存活者(例如直根系的樹種松樹和相思樹,或是因生病修枝造成樹形不良者,只剩下兩枝枝幹的龍柏),由於移植存活率極低,且移植費用比購買新樹的價格更高,則將此類樹木併工程清除,同時編列「景觀植栽工程」經費來補植樹木。

 國鼎光電大樓、客家學院大樓工地的楓香68株、龍柏22株、大葉山欖1株、樟樹5株、羅比親王海棗10株、桂花1株、杜英1株、香菇榕2株、番茉莉3株共計113株樹木,移植到本校校園工五館西南側、前門圓環、地科院西側、學務處西南側、溜冰場等處。

 人文社會科學大樓則將藍花楹5株、竹柏5株、龍柏11株,移到本校校園網球場周邊、文學院周邊,另外將榕樹7棵、茄苳樹4棵移植到觀音校區。

 教學研究大樓則將厚皮香5株、樟樹5株、大葉山欖6株、龍柏19株、蘇鐵10株共計45株,移到校內單三舍、工程五館附近以及觀音校區。榕樹2株、檸檬桉2株、肯氏南洋杉6株共計10株,則移到八德校區。

 作為國家重要的大學,中央大學在環境保護的努力上,有目共睹。在每一棟大樓的建築過程中,善盡保護環境之責,做到校務發展與環境景觀的平衡,珍愛我們的地球。

文/古明芳 ( 99.08.1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