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財團法人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今(29)日於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從0到∞ 不只是科學的社會實踐》科學月刊紀錄片首映會,用影像記錄一群致力於推動科學與社會對話的台灣科學家,53年來用心耕耘本土科學雜誌《科學月刊》的心路歷程。

 

《科學月刊》創立於1970年,由當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林孝信串連台灣留學生們倡議創辦,迄今仍每月出刊,從無間斷。這本沒有財團、沒有政府預算支持甚至是沒有老闆的刊物,在2019年12月創刊滿50年、發行滿600期。50年來,橫跨四代超過6000人次的台灣科學家,為台灣撰寫了超過4000萬字的科普文章,更五度獲得金鼎獎的肯定。

 

任教於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無酬於基金會擔任理事長的蔡孟利教授表示,紀錄片中記錄著1980年紅樹林保育事件、1989年發展人造衛星事件,以及2016年的台大論文造假事件,《科學月刊》都以深入追蹤報導與評論的方式,為關注科學議題的讀者,提供真確且精實的內容。

 

《科學月刊》在台灣50年所耕耘的,不僅是一個科學知識傳播的平台,透過刊物發行以及活動辦理,以持續促進台灣科學、文化與社會溝通為使命,延續創刊人林孝信秉持的價值「用科學的精神向社會發聲」。《科學月刊》的故事,不只是一本雜誌如何延續50年的經過,更是50年來眾多台灣科學家傳承接力的故事。

 

這些可貴的傳承過程,透過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經費的補助,由弄像傳媒、風不動影像工場不計成本的製作拍攝,從2018年開始,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終於在今(2022)年完成推出。製作人林立表示,希望用新的影像語言,把科月人傳播科學知識的熱情,帶給年輕一代的觀眾。

 

此次《科學月刊》的《從0到∞ 不只是科學的社會實踐》紀錄片首映會,除了回顧跨世代科學雜誌從零走到現在的故事外,也展現《科學月刊》持續向前邁向永續經營、持續推動科學教育的決心。《科學月刊》將從今年起推動非山非市「星火相傳」科學推廣計畫,將科學資源投入介於都市與偏鄉間,較容易被遺漏的學校師生。配合紀錄片首映也向大眾募款,募集而來的資金將挹注於科學教育推廣活動,投入非山非市地區的學校,讓更多學子能受惠。

 

首映會當日,《科學月刊》攜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舉行「林孝信」(Linshiawshin)小行星頒贈儀式,正式對外宣布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編號498797林孝信小行星,以《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為名,除了向其致敬外,也感念他對台灣科學教育的卓然奉獻。

 

林孝信小行星於2008年10月23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蕭翔耀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在1~2.4公里之間。林孝信小行星每4.63年繞行太陽一圈(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3.3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5億公里,目前運行到金牛座。

 

中央大學綦振瀛副校長表示,綜觀《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先生的一生,不論是科普教育的決心,或是「理想、奉獻、啟蒙」的人生哲理,都與中大精神不謀而合,因此中央大學頒贈林孝信小行星,除表彰其科學教育的成就之外,也盼他的光芒普照世人,傳遞誠樸的精神。

原文轉載自【2022-10-29/yahoo!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