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國立中央大學與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合作在北極冷岸群島成立第一座台灣極地研究站,於台灣時間今日下午3時30分正式揭牌啟用,並透過視訊簽訂三方合作協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長許樹坤表示,過去地科研究多聚焦台灣周遭,極區研究不僅包括氣候,也牽涉全球經濟議題,所以台灣不能缺席。

 

許樹坤指出,去年已派員至北極圈,研究冰川後退、北極海洋流漂動等,獲得初步成果也受到國際關注,但考量儀器搬運麻煩問題,規畫打造一處永久站,讓台灣科研人員有自己的家。事實上,極區研究除全球氣候問題外,也牽扯經濟議題,台灣雖距離遙遠但也不能缺席,這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為促進國際科學研究合作和人員交流,加強海洋與地科研究,極地研究站將合作進行極區高解析度冰河遷移引致微震觀測、北冰洋洋流與波浪時空變異、冰緣陸域地表地質及地形演化及地表變形、地表地下水文與永凍層消退等研究面向。

 

研究站啟用後,未來台灣研究人員赴北極不必再寄人籬下,也象徵台灣以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為起點,宣示積極參與北極事務。

 

台灣團隊22日出發參與這項重要任務,成員包括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長倪春發、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和、及國海院海洋科學資訊中心主任楊文昌與研究員李孟學等5人。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北極是從地面觀測太空磁層的最佳窗口,全球暖化效應下,北極正經歷海洋、氣候、地質與生態劇烈變動,全球有志解決暖化問題的國家,都陸續加強極地觀測研究。許樹坤也提到,盼藉此機會鼓勵學生透過研究計畫,赴極區進行研究,也希望更多相關領域人士能有效利用這座極地站。

 

科技部提到,2021年更在跨部會支持下,實際派員進行台波合作觀測研究,以地球物理儀器以及自製海洋資料浮標,對於陸上的冰川、冰震,以及弗洛姆海峽的融冰與海象進行我國首次自主的探測。

 

科技部指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緊急狀態已成為當今各國正視之重要課題,北極是全球暖化的效應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受溫度驅動的環境改變正快速地影響著北極地區的大氣、海洋及其附近陸地的地表與地下水文特性。

 

對於首設極地研究站,科技部說,期待透過這次的參與,貢獻台灣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能量,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促進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原文轉載自【2022-06-25/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