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南極企鵝,如何遇上北極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週會,邀請台灣第一位在南極過冬研究的女科學家—太空系助理教授林映岑,以及首度在北極插旗的台灣地球科學探索隊—地科系教授郭陳澔同台演講,透過2位科學家身歷其境的分享,開啟台灣地球科學前往極地的冒險研究旅程。

  林映岑以「一起漫步到世界盡頭」為題,分享她如何在環境嚴苛的南極待了54個星期。在前往南極途中、在南極的生活,以及返回台灣的路上,一切充滿著變數。尤其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之時,南極雖然號稱「最後一塊淨土」,研究站上的生活仍因疫情而多變,因缺乏物資和現代生活便利,生活可比外太空,加上永晝和永夜,以及經歷過史詩般的風雪,對精神和體力都是極大考驗。   林映岑專長是衛星通訊,她說,衛星與大氣是有磨擦力,地球每個地方大氣的密度都不一樣,雖然有模型,但精確度一直在改進,因此南極的觀測資料是很重要的;她運用2套光學雷達透過量測鐵和鈉推知高層大氣動態,也帶回1600小時第一手光學雷達資料,能夠把這樣寶貴的經驗帶回台灣,成了她回首在南極研究站最大的安慰。   郭陳澔分享,在疫情前到北極圈其實並不困難,然而,疫情肆虐下的不確定性,人的意念在環境變動下的抉擇才是最艱難的。此次演講他以「擁抱機會 接受挑戰」為主軸,並以科普為主,學術為輔,講述北極圈探索隊成團的機緣、過程與所見所聞,並分享隊員們在出發前與後的心路歷程、小故事與隊員們人生因北極之行後產生的改變。   郭陳澔提到,中央大學前進北極團隊的地震觀測團隊,緣起於2016年美濃地震,經歷2018年花蓮地震、2019年壽豐地震等,累積數年密集觀測餘震的經驗,今年首次踏足北極斯瓦爾巴群島,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展開掛國跨領域的研究合作。在艱苦的北極荒漠上,團隊攜40台地震儀完成了為期3週的觀測,取回阿馬茨馬克冰川周圍豐富的冰川崩解的冰震訊號,以及冰川融水的噪聲紀錄,這來自全球暖化首要影響區域的第一手觀測,對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原文轉載自【2021-11-04/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