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這台小型衛星,在7日正式亮相,名稱是「飛鼠號立方衛星」,由中央大學師生100%自主研發出來的,而捲尺是用來當作發射天線的。

  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教授張起維說:「這邊的捲尺是我們衛星通訊用的天線,會用捲尺的原因是說,它在發射的時候可以捲起來,把衛星的體積縮小。」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補充說明,「太陽能板一展開,後面的天線一打開,像一隻鼠,我們學校是以松立校,有很多松鼠嘛,後來就把它叫做飛鼠(號)。預計一年發射1顆,連續三年會發射3顆。」   飛鼠號預計12月在美國發射,到高度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主要任務是探查電離層結構,並透過衛星軌道變化,了解空氣阻力的影響和變化。   而這個遙傳追蹤與指令站,是飛鼠號在地面上的家,負責接收衛星資料,也可以對衛星下指令。   中央大學太空與工程所學生戴子雅表示,「我們實作之後才發現,它跟理論上是不一樣的,這些經驗也是得來不易,其實做衛星的人並沒有很多。」   中大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正彥說:「中央大學最大的特徵就是,有製造天上人造衛星的能力,完全自主,同時在地面上,完全可以接收它所發射下來的相關的資料和資訊。」   中央大學表示,透過飛鼠號任務開發,學生可以將科學、科技融入生活化;而團隊師生不但獲得衛星系統工程的實作經驗,也大幅拓展中央大學長期以來,進行的太空科學研究能力及台灣太空產業界的連接。   原文轉載自【2020-10-08/公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