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

:::

媒體新聞

 中評社桃園11月24日電(記者 黃文杰)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副院長曹穎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崑曲很特殊,也需要文化人來滋養,一百年前,當崑曲進入北京,在京城演出時候,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國學大師吳梅等人追捧,影響力量大,他也透露,百年後,崑曲在大陸已經變成“四大時尚”之一,戲曲作為生活方式才最有效。 

    位於桃園的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23日在一片喜氣中正式對外開幕,座落於中大文學院二館曲榭迴廊間,在鬆濤搖曳中,流盪水磨藝術之美,該館珍藏中大中文系洪惟助教授數十年來的上萬筆文獻、六千餘筆影音資料,以及有數百年歷史價值的崑曲珍品,為傲視全球的崑曲典藏。      開幕邀請一路參與推動者,包括前“文建會”主委郭為藩、“中研院”劉兆漢院士、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中大校長周景揚校長、桃園市文化局局長莊秀美、中大崑曲博物館主持人洪惟助教授和中大文學院長李瑞騰,台灣第一笛師蕭本耀現場演奏,並捐贈徐炎之曲笛等樂器三件、白其龍捐贈三弦等樂器二件供崑曲博物館典藏。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文化遺產後,大陸也開始投入崑曲研究,不過兩岸少有崑曲博物館,目前除了蘇州之外,就是台灣中大,因此大陸崑曲劇院及專家都專程來道賀。       包括來自北京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副院長曹穎、湖南省崑劇團團長羅艷、永嘉崑劇團團長徐顯眺以及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名譽會長叢兆桓等人都到場,並贈送紀念品。      北方崑曲劇院是1957年6月22日,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正式建院,今年剛好滿60年,北崑副院長曹穎代表大陸崑曲界致詞,高度肯定洪惟助為崑曲的貢獻。      活動結束,曹穎也接受中評社訪問,比較兩岸崑曲發展,他認為台灣中大崑曲博物館,因為起步早,確實補足大陸崑曲發展之不足,包括韓世昌等戲服獲得保存,這很珍貴。      曹穎說,兩岸文化交流,崑曲很特殊,它的歷史與價值毋庸置疑,需要文化人來滋養,想想百年之前,崑曲進入北京在京城演出時候,當年(1917年)韓世昌京城演出,一炮而紅來追捧是誰呢?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國學大師吳梅,這些人推廣崑曲,影響力很大。      他告訴中評社,崑曲的興亡,是跟文化人有關係,其實已經超越崑曲價值,崑曲是文化載體。      中評社問,崑曲在台灣發展變成更辛苦,尤其西洋文化與現代化衝擊,台灣年輕一輩漸漸對崑曲不感興趣,大陸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曹穎說,現在崑曲在大陸,反倒成為時尚,京城流行“新四大時尚”,分別是喝普洱、喝紅酒、抽雪茄,再來就是聽崑曲,崑曲不是老文化,早就被聯合國列為文化遺產,現在變成新的時尚潮流,年輕人不去聽崑曲,還被視為不夠時尚,戲曲傳承要作為生活方式才最有效。   原文轉載自【2017-11-24/中評社 (新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