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勁報記者羅蔚舟/桃園報導】

  南極半島的拉森C冰棚近期發生大型冰山斷裂活動,為人類史上有紀錄以來的第二大冰山。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利用歐洲太空總署的 Sentinel-1雷達系列衛星,可清楚看見最新斷裂面的所在位置;透過研究文獻與雷達回波強度圖,計算出分離冰山的總面積相當臺灣土地面積六分之一,總水量逾一兆公噸,等同於臺灣所有水庫蓄水量的500倍以上。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利用Sentinel-1衛星主動式C波段雷達掃描的方式,在不受雲霧和日照的影響下,能夠掌握地表型態的異常變化。再利用解析度約214公尺的網格狀雷達回波強度圖,可以判釋該地區為光滑或是粗糙的表面,進而畫出斷裂區域與計算整體面積。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曾國欣助理教授表示,從7月18日下午的最新影像發現,拉森C冰棚分離的裂縫已日漸明顯,總面積約5,800平方公里,相當於北北基桃加宜蘭的面積總合。再加厚度估算,總水量逾一兆公噸,等同於臺灣所有水庫蓄水量的500倍以上,水量相當可觀。   曾國欣指出,此次大規模斷裂事件非第一次,從北側拉森A於1995年與拉森B於2002年斷裂後,由南往北依序斷裂。雖然在分離前該冰山已漂浮在海上一段時日,並不會對海平面造成立即影響,然而有可能加速尚餘冰棚的侵蝕消融。在全球暖化與海溫上升的陰影籠罩下,南極半島的剩餘冰棚將岌岌可危,長期來看對於全球洋流與海平面將造成影響。   曾國欣形容,斷裂的冰山位於拉森C冰棚最前線,相當於汽車的保險桿,具指標意義。當開始產生大規模冰棚斷裂時,會使區域冰架不穩定,對地球整體系統造成影響。透過這些科學數據,主要希望讓國人更「有感」,更關注此攸關人類生存的環境議題上,「因為是不可逆的趨勢,在人類有限的生命,幾乎不太可能復原」,因此要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有所作為才是。   曾國欣的主要研究議題為利用測高及遙感衛星,資料觀測海平面、內陸水與水資源變化。目前也參與美國NASA ICESat-2「資料先期驗證計畫」,長期關注南極海平面和海冰之變化。   為推動科普教育,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將本次事件的示意圖同步發佈在中心的粉絲專頁,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加入中大太遙FB行列!https://www.facebook.com/csrsr.ncu/   原文轉載自【2017-07-21/HiNet 新聞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