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大紀元時報首頁 > 新聞 > 台灣新聞 > 正文

組圖:《滇味到龍岡》臺灣獨特滇緬風味小吃

【大紀元2013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知名美食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焦桐出版新書《滇味到龍岡》,介紹桃園龍岡眷村的滇緬風味小吃,包括粑粑絲、米干、米線、破酥包、豌豆粉、乳扇、椒麻雞、汽鍋雞、炸竹蟲、雞菌、水醃菜、月亮蝦餅及大薄片等,這些都是滇、緬、泰撤回的孤軍,他們帶來臺灣的獨特美食。

 《滇味到龍岡》新書座談會日前在臺北舉行,焦桐提到桃園龍岡主要居民為1953年11月後,從滇、緬、泰撤回的國軍,名作家柏楊發表著名的《異域》小說,1990年並拍成電影,李彌將軍部隊的戰史及英雄事蹟,一時膾炙人口。彼時流離至臺灣的孤軍將滇緬味道的種子撒播,在桃園龍岡一帶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

 焦桐說,滇緬游擊隊帶來的「米干」,形式內容和雲南普洱有些不一樣,作法是選用帶糯性的優質大米,略為發酵後用水磨成漿,澄濾倒入淺盤中,蒸煮後待涼切條呈白色半透明,像粄條一樣很有嚼感,這種戰爭的食物,不免有一點倉促、簡陋,「但龍岡米干現在是用大骨熬湯,裡面還加荷包蛋、豬肉片、豬肝;是非常奢華的享受,是在矯正悲哀的過去。」

臺灣的眷村菜集合大江南北家常菜

 焦桐表示,1949年前後,大概有121萬外省的新移民同時到臺灣來,這意味著中國八大菜系在臺灣集合,「為什麼臺灣美食這麼有名?」他說,經過十年左右,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八大菜系也蓬勃發展,但那時中國大陸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把傳統文化消滅的乾乾淨淨,對比就拉開了。

 「眷村菜是其中建構臺灣菜裡面非常重要的基石。」焦桐說,眷村菜是大江南北的家常菜雜燴在一起,住在眷村通常十幾家共用一個廚房,往往一個小孩不是同一個媽媽養大,而是大家一起養大的,今天在這家吃,明天在那家吃;可是龍岡是很特別的眷村,滇緬游擊隊高度集中,滇緬菜是某種形象鮮明的眷村菜。

 101大樓董事長宋文琪說,爺爺是海軍,家裡做的是山東眷村菜,如包餃子、搟麵條等,看到焦桐寫跟眷村有關的書倍感親切。她認識焦桐夫妻20多年了,焦桐送給她很多書像《臺灣味道》等,每次送給好朋友都得到眾多迴響,還有的按書中的餐廳去吃並分享心得,這本新書的出版,讓很多好朋友又有口福了。

 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賀桂芬說,她全家都會講雲南話,保存雲南的文化及飲食習慣,雲南菜用很多藥材、香料入菜,在家下廚幾乎都是雲南菜。雲南人愛吃、好吃、懂吃,喜歡動手做,他們家長期賓客不斷,都知道到他們家就有好東西吃,因為雲南菜有迷人的地方。

桃園龍岡眷村美食背後有很多感人故事
 焦桐說,國旗屋老闆張老旺的屋舍裡裡外外佈滿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連店外巷弄也搞成一片旗海,他的父親生前為游擊隊大隊長,他賣米干賺的錢都拿來買國旗;在旗海中吃米干,加一點辣油,越吃越覺得熱血沸騰。

 「黃雙芝女士賣破酥包,背後有一個故事」,焦桐說,她的先生帶著一起來臺灣工作,在一場工安意外先生摔下來,十幾年來是植物人;黃雙芝覺得先生很疼她,她必需把孩子養大,也要好好照顧先生。由於毫無廚事經驗,只得通過越洋電話求教於媽媽、姊姊,學習製作破酥包販售。

 桃園縣是全臺眷村興建與分布密度之首,龍岡為重要的陸軍軍事區域,在桃園除了眷村美食之外,在大溪往龍岡的仁和路上,出現「共匪餅」的大招牌,賣餅的小姐說:「我是大陸妹呀,賣的當然就是共匪餅。」
 桃園縣縣長吳志揚為新書寫序「進擊世界的滇味」,敘及桃園縣業已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以「亞洲軸心、臺灣門戶」為發展目標,正走向通往國際的大門。桃園縣府自2011年開始舉辦「龍岡米干節」,安排雲南打歌、美食市集和拉老道等風俗及活動體驗,除了點燃滇緬文化的熱情外,也讓大眾了解多元與內涵豐富的在地文化。歡迎來桃園尋找好味道!歡迎從桃園出發,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林琮文


原文轉載自【2013-11-07/大紀元時報首頁 > 新聞 > 台灣新聞 > 正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