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工商時報A16/王道文化研討會 2012/12/10 拚社福,從民間做起 社會企業 王道的具體實踐【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一種「公益」+「企業」+「志工」的新結合模式,正在台灣發展開來,透過公益銀行提供微型融資,由志工負責營運,還能兼顧就業,採微型創業模式,形成特有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用社會的概念創造企業的運作,彌補政府稅收不足、公部門能力未殆下,社會保障的空缺。   這是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中,社會層次的體現。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指出,此種企業並非屬於非營利組織,其經營來源不是仰賴社會捐款或政府補助,而是經由提供市場所需的產品或服務,賺取收入,其企業的成立宗旨,明白揭櫫為只從事或投資對於社會有貢獻的業務,不是獲利最高的業務。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引用「宏碁暨失業救助公司」案例,指出該公司將獲利5%作為最上限,多出來的獲利都要當作社會企業使用,不需要政府編預算給社會福利,多靠民間力量,就是王道精神。   許士軍認為,此種模式可以使企業經理人脫離與代理之投資人間,所產生的不一致問題,企業經營應事先讓投資者認識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這些內容,在第二場「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中引發熱烈討論。  此場會議主持人台灣彩券公司董事長薛香川指出,台灣彩券公司結合中國信託「信扶專案」,協助微型創業,邁向社會企業,是王道精神的落實。「信扶專案」是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為協助經濟弱勢家庭積極脫貧自立的計畫,依據臺灣經濟弱勢家庭創業的實際需求,結合外部資源,今年已邁入第2年,共有33人成功取得創業資金、順利開店,總貸放金額達新台幣1,168萬元。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王仕圖表示,在社會企業的範疇中,紓緩貧窮、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與失業者的就業支持等政策,即為「王道」的具體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副主任黃秉德認為,有資源與能力的人會關心社會底層人的需要,營利企業會關注社會議題,執政者會關注社會的利益大於政黨的利益。這樣,大同世界是可以期待的。工作整合型的社會企業,一旦成功營運,將是新的王道文化文明的開始。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王秉鈞則前瞻未來,認為未來企業都會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是未來的王道,王道不應僅存於中華,若能採取社會企業的營運方式,讓全民都能享受物質文明進步的成果,或許這是人類文明的下一個出路。原文轉載自【2012-12-10/工商時報/A16版/王道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