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時間:2011/10/21 17:52撰稿‧編輯:李憶璇   新聞引據: 採訪

  西元18世紀到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國家到中國拓展市場與殖民開拓熱潮,中國畫師繪製了大量具有寫實風格的繪畫,描述當時的風土人情與山川景物,供西方人士收藏,稱為「外銷畫」或「貿易畫」。但因缺乏藝術價值,不受當代藝術家重視,僅被視為史料。但經過文史學家8年的編纂,珍藏在遙遠的大英圖書館中的外銷畫首次得以曝光,延續它珍貴的歷史價值。

  ◎十八世紀清代外銷畫輸出 向西方介紹中國民情

  「中國外銷畫」,一個陌生的歷史名詞,在文獻上似乎不曾出現過,但21世紀的今天,由中央大學教授王次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宋家鈺、大英圖書館與倫敦大學的跨國合作下,花了8年時間,努力不懈地從大英圖書館珍藏的800多幅清代外銷畫,挑選了748幅外銷畫,在今年7月編輯成書,讓外銷畫的歷史價值得以重現。

  王次澄表示,外銷畫因為採用像照相機的寫實畫法,真實記錄當時清代的山川景物、生產勞役與風土人情,又因為外銷畫被認為沒有藝術價值,所以當時文獻並無記載,當然也沒有外銷畫保存下來,所以當在大英圖書館找到800多幅中國外銷畫,對於現代學者研究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

  王次澄舉例,過去文史家只能憑藉文字想像當時的情景,但難免有出入,現在看到外銷畫,就能正確理解,如珠江流域的洋商貿易情形,就能從「廣州港和廣州府城畫」中了解,她說:『(原音)像第一幅的廣東長卷,那個珠江流域到底是怎樣的情況,1760年的時候,因為沒有照相機,就是靠文字記載,那沒有辦法拼湊出整個picture(全貌),可是由於這幅畫我們了解很多。』

  ◎外銷畫藝術價值不如山水畫 推放圖書館倉庫中

  現在探討當時歷史沒有記載關於中國外銷畫的原因,是因為外銷畫不論筆觸或表達形式,都與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差異極大,藝術家們認為外銷畫並無藝術價值,只是迎合外國商人所繪的畫作,因此也沒有保存下來,當然文獻也沒有紀錄。

  王次澄回憶,當時發現眾多外銷畫時,是在大英圖書館的倉庫中,圖書館也認為外銷畫是普通史料,所以從未拿出來展示,但是研究團隊認為,這能夠幫助史學家對於自己腦中的歷史印象,重新拼湊出完整原貌,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她說:『(原音)她跟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藝術價值比起來,完全就被比下去了,可是它是非常珍貴的圖畫文獻,它是美術史之外的美術,它是文字文獻記載外的史料。而且它畫風是中西合璧,因為要迎合外國人的口味,因此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可缺的、佔有一息之地,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畫跟西方畫融合,為了一個現實目的,而改變畫風的繪畫。』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衛友賢表示,外銷畫扮演了社會的角色,因為能夠從圖畫中了解當時中國生活的情形,也藉由著作向大眾傳遞這樣的訊息,他說:『(原音)我覺得王教授的貢獻跟他的團隊是又做了一座橋,讓這些(外銷畫)原來的意義,歷史上是離我們遠了一點,現在我們可以又了解原來的意思,是非常偉大的,讓當代的人更理解當初這些作品偉大的意思。』

  ◎外銷畫彌補當代文獻缺漏 寫實呈現城市風景

  出版的「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一書中,收錄了府城畫、園林宅第畫、江河風景畫、街市百業畫等15類外銷畫,共748幅,每一幅畫都真實反應當時風貌,並用中英對照概述圖片歷史與圖版說明,重要的是補足了過去的文獻闕漏。

  王次澄表示,雖然以前讀過文獻了解各個行業的生活情況,但看到外銷畫發現有很大出入,也能改掉之前自己不正確的史觀,她說:『(原音)剛才佛山的手工藝畫裡,譬如製造鐵鍋很有名,但怎麼樣製造的?當然文獻有記載,可是文獻記載跟真實圖片有時是有落差的,所以我們看到圖片才說,喔,原來是這個樣子。』

  研究團隊費時8年製作,清代外銷畫首次集結成冊出版,不僅完整呈現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情形,也填補了中國外銷畫歷史的空缺。

原文轉載自【2011-10-21/中央廣播電臺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