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華衛星一號發射升空八個月後,利用海水色照相連續從太空中傳回九千七百幅地球影像照片,發揮千里眼的眼力,追蹤海面葉綠素分希,探測遠洋漁業資源開發潛力,更從太空中監測地表懸浮微粒濃度變化。華衛一號傳回資料顯示,台北、桃園、新竹和高雄是台灣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 太空計畫室副主任祝飛鴻昨日在華衛一號科學成果研討會中指出,華衛一號在元月二十七日發射升空後,至九月八日為止,已經繞行地球三三三五圈,除KA頻段通訊實驗因地面設施當未建置完成,其餘各頸任務操伯都十分順利,海洋水色照相儀從太空傳回的地球影像照片,已經有九千七百幅。 首席科學家李羅權對太空傳回的高解析度照片相當滿意,也現場展示華衛一號不但可以照到台灣,還可以照到東沙島海域情況。國科會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民本指出,透過華衛一號傳回的照片,科學家可以利用海洋水色分析海水葉綠素含量,做為開發遠洋漁業資源的參考。 暨他表示,過去學界都是根據美國SEAWIFS衛星提供的海洋水色照片,監控海面葉綠素含量。但台灣海洋大學在長江口海域進行的長期監測結果,與SEAWIFS傳回的資料有很大差別。華衛一號提供的資料正好與SEAWIFS有互補作用,美國航空太空總署曾派員來台洽談雙方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除可應用在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外,陳民本說,香港海域在一九九八年發生紅潮污染,導致許多民眾因食用含毒海產而中毒,也可以透過海洋水色照相即時監控研究。 監測空氣懸浮微粒濃度也是華衛一號海洋水色照相儀主要的功能之一。李羅權指出,目前環保署設在全國各地的監測站都是點的分布。他說華衛一號從太空中看台灣各地的空氣品質,以台北、桃園、新竹和高雄最差。 我國首枚科學實驗衛星─中華衛星一號發射升空八個月後,於昨日公開多項全球科學界新發現。華衛一號首度量測到電離層電漿氣泡離子密度劇烈運動時,將會產生閃爍電波,干擾無線電波通訊,也發現電漿氣泡形成前的特殊徵兆。此一發現有助在干擾發生前一小時,提前發佈通訊干擾預報。 由國科會太空計畫室、中央大學和成功大學聯合組成的科學團隊,過去八個月來,分析華衛一號三組科學實驗設備之一「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儀」從太空中觀測蒐集、傳回地面的數據及資料,獲得的成果引起國際學術界重視。電離層位於地球上空三百到七百公里處,是衛星通訊、地面無線電波通訊訊號必經空間,電離層的電漿活動對通訊品質影響很大,但過去科學界對此一問題研究不多,華衛一號是第一個以此為主要研究課題的低軌道衛星,發射前即已受到國際相關科學界注意。 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上週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時,歐美學者都對華衛一號傳回的資料很感興趣,並有四、五位學者表明願意自費來台與我國科學團隊合作新的研究。劉兆漢說;「華衛一號目前在世界上相當有名。」 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李羅權昨日於華衛一號首場科學成果研討會中提到,電離層電漿效應儀首次量測到的科學新發現包括,從電漿氣泡內離子密席變化及擾動速度的細微結構,取得電子密度變化頻譜,可決定電波閃爍的大小。首次發現電漿氣泡有新生氣泡和老化氣泡的分別;新生氣泡內電子密度擾動很大,會產生電波閃爍,影響電波傳送品質,老化氣泡則不會。原文轉載自【1999-09-10/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