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老師眼中「最不可能創業的人」 談起求學路,朱順一表示自己從來沒有上過補習,都靠自己讀書,從小就是老師眼中的乖乖牌,是「最不可能創業的人」。但是這位不吵不鬧的好學生,內心卻潛在著勇於冒險的基因,邁開步伐大膽走向創業之路。 提到自己的奮鬥過程,朱順一回想民國七十六年時,臺灣還在加工生產取向的產業模式之中,當時正處於台灣電子業的低潮期,但他還是毅然決然投入高速數據機的研發,不以製造代工,而以研發走尖端、技術領先的方式創業。朱順一說當時的自己,以技術為底,願意冒險、承受風險並全部投入,即使困難重重還是堅持奮鬥,一路克服各種困難,得以創業成功。 他認為創業關鍵的兩個要素,就是「冒險」與「堅毅」,兩者缺一不可。創業從來不是通盤想好也準備充足才開始,初創業者都是資源不足,因此每一步都帶有風險,「過五關斬六將」是必要過程;而為了通過層層考驗,超強毅力也是必須的,才能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而不氣餒或被擊敗。而面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朱順一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誠信第一」不管是對於客戶、股東還是員工 ,這是做事業的基本,也是為人處世的先決條件。 以有限的物質,傳承無限的愛心 事業穩定後,朱順一有感自己就學時受惠於獎學金的資助,才得以有今天發展,因此決定將這份愛傳承下去。朱順一資助獎助學金已有十餘年,以獎學金與助學金分別考量不同的學生需求,前者以鼓勵成績優異的學生,大多在前段學校,而後者則是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 清寒學生大多來自家暴、單親、隔代教養等低收入問題家庭,在偏鄉與後段的學校尤其多。經濟的拮据和家庭的問題讓他們較難順利完成學業,較低的學歷也侷限了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性質與所得,限制了他們改善家庭經濟脫貧的能力。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緊密關係,讓朱順一特別關注清寒學生的幫助,也感謝所捐助高中的學校老師熱心發覺幫助這些學生。 「我們是靠教育翻身的」,希望藉由助學金幫助清寒學生克服就學障礙,能達成完成學業的目標。朱順一認為教育是脫離貧窮最快的捷徑,我們無力救窮,也無力影響政策,只能錢花在刀口上,救一部分貧窮學生的教育,讓他們有能力救自己。因此,除了捐助前段學校資優學生和體育特殊表現學生外,也長年捐贈竹苗地區的高中學校清寒助學金,期盼藉此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臺灣應重拾技職教育之路 臺灣的教育改革出現很大的問題,朱順一認為「並不是讓每個人都成為大學生就是優質教育」,大學的氾濫嚴重影響學生的素質;偏廢技職教育的結果,造成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遍現象,與社會所需不能相合,不但浪費人才,也浪費教育資源。以工科來說,適合技職教育的人,硬是去讀了大學,負擔了較高的學費與學貸,做不了工程師,也未習得專門技術,也造成就業不順,收入也較低。 全球化形成一個大市場,造成跨國大企業才能競爭,市場上只有少數贏家,小企業難出頭,激化貧富不均;全球化也改變了生產鍊,讓工作機會隨著轉移至低成本地區,造成已開發地區的就業困難與薪資停滯,網路世代的來臨,更是對全球化推波助瀾,現在的人力已是一個全球性競爭的時代。台灣本就地小、市場小,產業本就以外銷為主,抗拒全球化會更難以競爭與生存,對於出生率不斷下降的今日,可預見台灣馬上面臨維持產業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教育資源的嚴重過剩,教育與就業政策的成功與否,能否培育所需人才與補足不足人才影響更大。 談起學生運動,朱順一覺得學生最大的特點是純真與激情,但經驗和判斷能力不足,容易受片面的言論蠱惑而流於義憤填膺。至於掌握人生方向,朱順一認為大學生的人生旅途才剛開始,要看得遠,但要從眼前一步一步做起。學生時代就是要做好學習和充實自己的工作,為自己墊好基礎;步出社會初始的工作是訓練能力、經驗與成長的過程,累積相當能力與經驗後才是決定進一步發展或創業的時機。因此他建議大學生應穩步當下,經驗和思考能力是種累積的過程,目標可以看得遠,但不能眼高手低,應當優先完成當下工作才能展望未來,走出正確方向。 金錢消費觀:為自己的欲望負責 對於金錢的使用觀念,朱順一認為踏實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之餘,自己的欲求應該自己負擔。他認為家長也不應無止盡的給予子女過多的物質享受,太容易得到的習慣,對子女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是對於子女能力進展上的損害。朱順一表示自己出身貧困,生長在物質缺乏時代,深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子女的消費水準要以他們自己的賺錢能力來衡量,因此建議家長也應適當放手,讓子女自行打拼,他們才會了解金錢的得來不易,並且建立正確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