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報導郭展鴻、楊美琴  85歲的國寶級藝術家陳嗣雪女士是兩岸碩果僅存的「飛針繡」第二代傳人,也是將此藝術發揚光大,並在台灣落地生根的靈魂人物。曾獲「民族藝術薪傳獎」、「文建會金爵獎章」等多項國家大獎。1943年進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4年期間除受擅長工筆花鳥畫的父親陳之佛教導外,先後受教於徐悲鴻、豐子愷、傅抱石、黃君璧、謝稚柳等名師。 近日應母校中央大學慶祝第94屆校慶之邀,展出其聞名中外的「遠觀似畫,近看是飛針繡」的繪繡創作展,以及從未曝光的國畫首展。陳嗣雪的女兒蔡文恂說:「我媽媽之所以這麼看重這次展覽,是因為有太多感情、太多回憶在裡面。」「這些畫稿,都是她20幾歲時畫的,是一個父親幫離鄉背井的心愛女兒留下來的畫稿,在台灣是第一次公開。」 「針情畫意——陳嗣雪個展」在中央大學的藝文中心展出,展期至6月7日止,開放時間:10:00-17:00(週一休),歡迎民眾前往蒞臨觀賞。承先與啟後  「飛針繡」又名「亂針繡」,其實是「繪繡」。源於傳統織繡工藝,民國初年由四川璧山正則繪繡專科學校校長呂鳳子和楊守玉教授所創,一位是國畫家,一位是西畫家,楊守玉有感於中國傳統刺繡針法過於呆板,提倡「善繡者必善畫圖,否則就不能造刺繡極峰」,她將西畫素描的基礎用於刺繡,使刺繡與畫法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刺繡史上一大革新。 校長呂鳳子也大力支持這種一改傳統刺繡「密接具針,排比具線」的繡法,與楊守玉師生共同研究「飛針繡」,自創始迄今僅逾60年,而陳嗣雪是此項藝術的第二代傳人,隨政府播遷來台後,深感此項獨特藝術瀕臨失傳,於是毅然放棄繪畫專心一志於此藝術之研究。 「飛針繡」難度比繪畫更高、更費精力與時間。陳嗣雪在辛苦的環境中獨自研究,她表示,「刺繡和繪畫一樣,可以表現出各自的風格和修養,但也必須具備智慧、技巧和毅力。」最後她將繪畫和刺繡融於一體,運用絲線的光澤與絢麗,粗細與長短,繪繡出中國藝術的一絕。她表示,「4、50年我不曾間斷,每天腦海中想著如何更上一層樓,嘗試各種針法的變化,使畫面生動,別具一格,這是從事藝術工作者最大願望。」 陳嗣雪的女兒蔡文恂說,母親79歲還能穿針引線,80歲依舊開展覽,直到近年因眼疾而封針。母親最擔心自己年紀大了,飛針繡會失傳。所以總是將推廣擺在第一位,即使目前父親病重,母親仍排除萬難花了數月整理與修補作品。 蔡文恂為延續此項絕藝,成立了「中華民國亂針繪繡協會」,擔負起發揚光大的重責,同時展開繪繡班來推廣及訓練。而自詡為台灣刺繡孤軍的陳嗣雪,更於2004年應南京博物館之邀,闖入大陸刺繡王國,成功展出台彎飛針走線的風格。繪繡人像最難  陳嗣雪繡畫的主題遍及國畫、西畫,最拿手的就是動物、人物。她繡過中國仕女、達芬奇的畫像,她表示最難的其實是繪繡人像,「尤其是繡女人」,難在內心境界的神態表情。她說:「因為我們修過解剖學、色彩學,要繡出肌理來。人臉也一樣,要抓住人的神態,最難繡的是人像。」 本著「做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最好的」熱忱與堅持,陳嗣雪作品自30年前即多次應政府邀請製作多國元首繡像,並當作國禮,致贈友邦珍藏。父愛的激勵  陳嗣雪為中國近代工筆畫家陳之佛的長女,3歲時即被父親發覺其藝術天分。她表示此次首展的國畫是在南京中央大學就讀藝術系時的習作,由於父親的妥善收藏,得以幸運躲過文革未被燒毀,直到1988年開放大陸探親才被尋回,此次展出也包含了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 民國38年大陸淪陷,陳嗣雪正值25歲時和先生倉皇來到台灣,什麼都沒帶,只帶著一個孩子,離鄉背井,生活很苦,相夫教子之餘,屢次想再從事藝術工作,但往往被現實生活的繁重而擊敗。她表示,1962年獲知父親在大陸逝世的消息,激發其衝破重重困難的意志,她表示,「我感到對父親的虧欠,不能再沉淪,更不能虧欠父親賜我嗣雪之名。因為家父以工筆花鳥聞名藝壇,他畫上的署名就是雪翁」。 陳嗣雪思考良久,從此開始全心投入繪繡藝術。從無到有,閉門創作,經過5年不出戶的努力,終於舉辦了紀念父親的繪繡個展,在當時台北最大的展場——新公園(二二八公園)的省立博物館舉行。「許多人聽到刺繡就頭痛,認為大概就是肚兜、繡花鞋吧!一看了以後,他們都喜歡。有些人,展幾天看幾天。」此次個展佳評如潮轟動台灣藝壇。認識飛針繡  中國刺繡藝術歷史悠久,始於舜禹。幾千年來,各朝代一針一縷的雅緻繡品不計其數。傳統刺繡工細平整,明代的顧繡,清代的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一直延續著這個傳統。 而畫繡本是同源,自清末開始刺繡藝術也開始吸收西方藝術。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吳方正指出,刺繡藝術主要的改變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光影色彩塑造的畫面形式,二是因應這個形式要求的刺繡針法創新,「飛針繡」便是這個中西融匯的回應。 在打破工細平整的限制之後,「飛針繡」,以長短粗細不一的繡線代替顏料,以布帛代替畫紙,藉由繪畫中的色彩、透視、素描、線條、構圖等技巧,應用在刺繡表現上,「遠觀似畫,近看則是飛針走線」。 「飛針繡」看似雖亂,卻是亂中有序,寓繪畫筆法在其中,表達出繪畫的底蘊,所以也稱「亂針繡」,又名「繪繡」。 因為題材不拘,從人物、風景、靜物、飛禽走獸,國畫、西畫的形式皆可入繡,這種刺繡表現難度比一般普通刺繡更高,也從傳統手工藝的「女工」提升至「純藝術」領域。 此繡講求慢工出細活,同時因為不是以純粹的針法技巧所完成,繡者必定具有一定的繪畫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方能表達繡品的韻味,故其難度很大,所以至今從事這項藝術的人為數很少,年輕者更少。陳嗣雪便是這個中國刺繡新傳統在兩岸的代表。◇原文轉載自【2009-06-06/大紀元時報/B4版/藝術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