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對於美國和中國財經官員會談後宣布大幅調降對彼此商品的高關稅,學者吳大任指出,調降幅度超出預期,雙方是各取所需,避免受傷。展望未來的談判重點,除了關稅稅率外,還包括市場開放、芬太尼與洗產地等等議題。
川普發動關稅戰的真正用意
美、中財經高層官員在瑞士展開會談,並於12日發表聯合聲明,美國對中國銷美商品關稅從145%降到30%;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從125%降到10%,為期90天。此外,美中將建立對話機制討論經貿關係。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接受央廣「兩岸ING」節目訪問時指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關稅戰,包括對等關稅以及對鋼、鋁、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還有未來可能針對半導體課稅,這一連串關稅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在其任內重建美國的製造業,吸引更多資金赴美投資,還有希望能改善美國財政赤字以及貿易逆差等問題。
而在高關稅影響下,很多廠商會重新思考全球佈局規劃,如果企業願意到美國投資,這些投資動能有助支撐美國經濟表現,這就是川普的主要用意。
各取所需以及避免重傷
而對於這次美中貿易談判結果,吳大任認為關稅調降的幅度超出預期。進一步分析,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稅率降到30%,對美國來說可能比較有利,因為30%的稅率既能增加關稅收入,又不至於過高導致和中國的貿易停滯。
對中國而言,30%的稅率或許是可以容忍的底線,雖然商品出口賺得不多,但企業還是可以勉強支撐、繼續經營下去。此外,中國對美國的關稅降到10%,美國一些農產品就可順利銷往中國,或許也可以重談波音飛機的交易細節。
吳大任認為,這次美中雙方是各取所需,是一個不錯的談判結果。他指出,在貿易戰的過程中,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避免雙方重傷,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下去,可能都要付出很大代價。而且從四月初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至今僅一個多月,真正的傷害還沒有發生。
美中調降關稅 對台灣是個好消息
對台灣而言,美中這樣的談判結果也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台灣有很多零組件產品出口到中國,組裝之後再賣到美國;如果美國對中國課高關稅,中國對台灣零組件的需求就會大幅下降。而美國對中國30%的關稅水準相對緩和,台灣零組件出口到中國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小。
另外,如果未來中國銷往美國的商品關稅不是很高,或許有些投資資金就會回流中國,這有助中國經濟發展。其實這樣的結果是對雙方有利,而台灣在其中也可間接得到一些利益。
關稅之外 市場開放、芬太尼與洗產地議題受關注
吳大任還說,當美國課徵高關稅,中國也回敬高關稅,在沒有廠商可以承擔的狀況下,雙方幾乎就不能再貿易了,恐導致供應鏈斷鏈問題重演,對物價的壓力也會很大;因此,美國當然會希望這樣的對立能夠降溫。而中國本身的經濟問題已經蠻嚴重,面對內需市場疲軟與出口受阻的雙重壓力,所以中國也有意願和美國好好協商。
吳大任指出,未來美中貿易談判的重點除了關稅稅率之外,美國會希望中國在市場上更開放,還有討論美方關切的芬太尼以及洗產地議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