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文 蕭述三
氣候危機加劇,邁向淨零轉型已成為當代的國際共識,全球都在思考該如何培育相關人才。
相對於既有的藍領與白領說法,綠領(Green Collar)成為新興討論焦點,是許多同學的心之所向。許多大學生在學時,甚至入學前就在思考如何晉升搶手的綠領人才。
對於高等教育而言,如何有效回應這股轉型浪潮,重新定義人才培育的內容與方式,同樣成為當代大學不容迴避的課題。
綠領職缺八年增三倍
在盤點現有教育資源之前,我想先回顧「綠領」的發展以幫助讀者掌握脈絡。
綠領人才的說法早在環境運動蓬勃發展的美國1970年代便出現,可見於美國參議院的國會聽證文件中,原文為〈為了環境的工作:即將發生的綠領革命〉(Jobs for the Environment–The Coming Green Collar Revolution),說明了綠領人才的職業屬性。
台灣彼時已經有許多環境保護工作應運而生,教育部20年前曾推動綠色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後續有永續能源人才培育計劃接棒,成立5個大專特色聯盟,分別由中央、海大、東華、虎尾科大與崑山科大擔任中心學校,連結多所伙伴大學與高中。
隨著時間推移與趨勢變化,綠領人才的概念與範疇一路擴大,從最早期的「為了環境保護的工作」開始,如今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工作都可稱為綠領工作。
產業轉型為勞動市場帶來典範轉移。麥肯錫2022年曾發布報告指出,2050年約1.9億個傳統工作會消失,同時將有近2億個新興產業工作機會圍繞淨零排放趨勢而生。
台灣同樣需才孔亟。去年底環境部與104人力銀行合作推出「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淨零、減碳和環境工程等650組關鍵字進行檢索,發現從17年至24年短短8年間,綠領工作機會增幅超過3倍,職缺達2.2萬,直逼當紅的AI產業職缺數。
綠領人才需求大增,連帶帶動學習商機,部份大學甚至成立新科系或更改系名。高教快速因應是好事,但若僅更動科系名稱,或小幅變動課程,意義並不大。因應當前環境變動原無可厚非,但課程架構一定要經過重新調整甚至新聘教師,才能產生實質效益。
新育才聯盟誕生
高中生若有心想往該領域發展,成為綠領人才,還是要從看清課綱與證照開始,建議選填志願前,先至各科系網站確認課程內容與教師學經歷等資訊。這些資訊公開,具可驗證性,學生易於掌握基本內容,有利於慎選科系。
譬如,早期綠能以熱能、熱流等為主,後因綠能興起,如材料、光電、電力、化工、土木等領域也相繼投入綠能,同學可先了解目前綠能領域大致範疇,再檢視系上教師是否具備相關專業背景,作為選校選系之參考。
除大學因應環境所需有所變革外,近年坊間各種收費進修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提供「淨零規劃師」和「碳權規劃師」等認證作為誘因招生。這些班級的授課內容、品質與收費標準不一,加上證照頒發缺乏考評認證制度,較無公信力,讓許多有心向學的學子不知所措。
所幸環境部已看到此問題,出手整合各界資源提供官方認證。由國家環境研究院聯手28所大專院校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並推出課程,今年4月開放報名,相信能一定程度減緩市場亂象,同學可安心選擇。
日韓培育綠領人才
不只台灣,放眼各先進國都可見政府帶頭培育綠領人才。
觀察鄰近亞洲國家,日本由文部科學省、經濟產業省與環境省三個部會坐莊,於22年提出成立「碳中和大學聯盟」,吸引188所大學參與。聯盟鼓勵產官學三界合作,分為區域零碳、創新、國際合作、人力資源與零碳校園五大工作小組,培育跨領域的綠領人才。
日本另由文部科學省轄下的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推出「SPRING GX」計劃,鼓勵博士生投入綠色轉型研究,做法值得借鏡。
韓國則是於21年喊出「新政2.0」的施政計劃,其中三大主軸之一即是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推動一系列綠色轉型。隔兩年再提出「能源人力育成中長期戰略」與「Eco-Up 人才培養促進戰略方案」兩項育才計劃,預計將培育共10萬名綠領人才,可見其決心。
回頭看台灣,除了國環院發起的聯盟,前述的永續能源人才培育計劃明年即將來到第五期。我自第四期起擔任計劃總主持人,有幸為台灣永續綠能貢獻一份心力,期望能整合各界力量,積極培育永續綠能之跨域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