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哲學研究所為慶祝成立三十週年,特地邀請到多位大學校長舉辦空前的「哲學家校長對話」座談會,一同思考21世紀的哲學教育。
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黃榮村開場點出自求學時期台灣校園的人文藝術氣氛,當年沒有強調通識教育,但是通識人文精神卻自在其中;並感慨當今的大學過度著重產學合作、世界排名、經營績效與KPI。黃部長也以醫學院學生面對大體解剖時的態度、及史懷哲醫生年幼時因為一尊黑人病患痛苦表情的雕像而立志到非洲行醫為例,提到人文關懷如何影響人生與世界,作為整場座談的起點。
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接著強調中大的辦學願景是追求「深具人文關懷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哲學在其中扮演人文教育的關鍵角色。首先,哲學可藉邏輯思考幫助我們成為自由獨立的人,中大提供科學哲學等核心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其次,哲學可以形塑為人處世之道、培養價值觀與探索生命的意義。他說,老子的無為而治與王陽明的心學對他的影響很大;第三面向,哲學能夠促進國家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普及哲學教育,就可以讓人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建立在理性與證據的基礎之上,避免理盲濫情。
輔仁大學前校長黎建球則認為,大學的目的不是訓練一個職業,而是培養具有人文素養者的場所。針對當年的百合花學運及任何社會運動,黎校長指出對社會議題僅有街頭行動不能保證對國家的長治久安,背後仍是需要有學術理論支撐。在大學中哲學必須成為核心的教育,但哲學必須跟實際人生與社會問題接軌,以便發揮其實際的影響力。
「中國於1912年承襲了西方大學的架構,但卻似乎沒有繼承到西方大學教育的精神傳統?」醒吾科大與明新科大前校長袁保新以這個問題從歷史來對大學教育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大學到底要教甚麼?學生要學甚麼?當前的21世紀需要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e)、創造問題解決能力(creative),這四種都是哲學主要培養的能力。哲學同時如何跟其他的領域對話、並整合其他知識來面對現實具體的問題?
華梵大學前校長朱建民則指出台灣哲學教育失衡的資源分配,及對中國哲學的忽略。哲學的生命力是從何而來?台灣的文化主體性何在?哲學的動力在於生命的對話,以及對世界與歷史的感受;如何展現出哲學存在於歷史文化中的價值,必須找回學習哲學的初衷、並聆聽自己內心的悸動。
前華梵大學校長高柏園帶大家一起探討大學的意義與定位,思考台灣哲學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並反省哲學與人文關懷的實踐,作為面對實際問題的導向。
透過校長們的對話,讓人能夠深度思考哲學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並探討在台灣社會與大學進行哲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可能的因應方式。這次的座談會除了為哲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留下歷史的印記,並為未來哲學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與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