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聞

《Science》論太空新趨勢 中大微型衛星研究受國際矚目
《Science》社論談到微型衛星的發展新趨勢,並以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參與的INSPIRE計畫成果為例。照片左起中央大學太空所趙吉光所長、COSPAR獲頒「傑出年輕科學家」的張起維副教授、劉正彥講座教授。溫立安攝

2018年7月最新一期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社論「太空,仍是最後的疆界」,談到從大型衛星到小型衛星的太空發展新趨勢,並以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參與的「國際研究與教學人造衛星計畫(簡稱INSPIRE)」的成果為例。而太空所張起維副教授更獲國際科學理事會召開的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傑出年輕科學家」殊榮,讓台灣的太空科學研究成果站上國際舞台。 文章在閳述一個太空時代的新紀元。從在美國加州召開的COSPAR科學年會說起,從美蘇冷戰時期,國與國之間太空軍事競賽,到現在全世界許多大學投入微型衛星研發。例如,INSPIRE計畫不僅教導學生關於小型航天器的設計和開發,而且完成傑出的科學任務。冷戰期間,地球上存在政治分歧,但在太空中,其實應該本著和平合作的精神,尋求共同的目標來推動科學尖端。 2015年以來,INSPIRE計畫匯集了各大學展開新的小型太空任務,建立國際合作聯盟。從原先的四校,包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印度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後又加入日本九州工業大學、阿曼的蘇丹卡布斯大學、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和法國的LATMOS實驗室。三年來,承接了四個衛星計畫,在國際間相當罕見,成果斐然。 INSPIRE計畫執行者中央大學太空所張起維副敎授說,「小衛星,可帶來大突破!」近年立方衛星興起,證明衛星工業不見得一定得由國家級機構或是巨型國防與太空工業承包商才能主導。學術界可透過立方衛星培育新一代的太空科技實務人才,較低的發射成本,促使較多的太空探測與儀器改良的機會,開創出新一代的太空產業。 「太空科技猶如電腦科技的縮影,逐漸往輕薄短小發展。」太空所講座教授劉正彥形容說,很高興終於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中央大學在太空科學領域基礎深厚,且有強烈的企圖心,希望建立一個垂直整合的系統,從衛星的設計、科學酬載、地面追蹤控制,乃至資料分析,都能一手包辦,並有一定的續航力。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所所長趙吉光表示,中大在太空科學領域已紮根28年,在國內的太空科學界具絕對領先的優勢,今年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下,成立「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展現優異成果。明年太空所將正式更名為「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培養科學與科技兼具的全方位人才。 相關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399/207.full

瀏覽人次: 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