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聞
第二場校慶講座,邀請到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阮啟弘教授擔任講者,以腦科學的演進作為演講的開端,破解日常與大腦相關的迷思,深入淺出地將許多腦認知的基礎概念與經典課題帶給師生,隨後將時下盛行的人工智慧與人腦連結相互比較,探討未來人工智慧的趨勢與未來人類扮演的角色。
阮啟弘教授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博士,曾擔任美國范德比爾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本校理學院副院長,現任生醫理工學院腦科學中心主任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學術專業領域研究及行政資歷完整豐富。阮教授的專長領域為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對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與知識推廣所付出的心力與表現,深獲國內外學術界肯定,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以及今年首次頒發的「羅家倫校長年輕傑出研究獎」。
腦科學的是非題
「我們大腦的演化,根本還來不及應對那麼快速變化的社會。」阮啟弘認為憂鬱症、失智、睡眠障礙等諸多腦功能失常的問題,源於近年來社會的急速演進,而如何運用先進的測量方法與工具,繼而將數據準確分析,最後發明出新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這需要非常多技術結合包括人工智慧更是腦科學家們的重要課題。 過往人們對於大腦有很多迷思,而隨著腦科學的演進有了不同於過往觀念的發現。阮啟弘列舉了幾個在腦科學中常見的誤會,像是人頭的大小與智慧程度沒有直接關係、無從定義大腦到底用了幾分之幾、無法單獨控制要運用的是左腦還是右腦、人腦過了十歲以後仍然會因為學習而產生新的連結與細胞。 阮教授也簡介了大腦的構造與發育歷程與心理學中的經典課題---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已延續了四十年,受試者為一群學齡前的小朋友,運用棉花糖做為誘因來觀察小朋友的自我控制能力並長期追蹤。數據顯示,自我控制能力較好的小朋友,未來的成就與生活品質較高。阮教授藉由這個課題鼓勵中大的同學們,培養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對未來受用無窮。 人工智慧與人腦的競合 「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一生下來就帶有個超級電腦。」人的大腦含有十的十二個次方的細胞,而每一個細胞與細胞之間又有十的三次方個連結,我們可以將每個細胞看作一個個CPU,人腦比超級電腦有更多的連結,隨著每天的學習與探索,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在產生新的東西,創造更多的不可能。 「AI人工智慧是一個雙面刃,它是一個工具,要如何善用它要看人類的智慧。」阮啟弘說,就如同電腦的問世取代了打字員一樣,AI能取代很多工作。面對明確規則的事務AI能夠比人類更佳的準確與稱職,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卻有更多的事情沒有一套明確的規則,沒有明確的規則就難以訓練AI。 未來AI有可能會控制我們,但目前尚未有創造力,人類的發展仍然需要靠人類的創造力與道德感,以基礎科學與知識為工具,才可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社會。 知識的責任 強而不暴 阮教授最後引用了羅家倫校長的兩句話:「知識的責任與強而不暴。」作為本次主題的結語。知識的真諦在於造福人類,而不是為了一己之利。知識與AI都需要強大的力量,方可解決人類重大的問題; 但卻不能是暴力的,才不至造成危害。無論是AI還是整體社會的發展,我們都應秉持著這樣的想法,迎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