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聞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及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主辦的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10月16日上午在國家圖書館揭開序幕。本屆會議以「華語舞臺的新聲與複調: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新趨勢」為題,戲劇表演連結國際漢學,開拓新的研究場域。會場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和表演研究以及東亞研究與漢學研究的青年學者與藝術家,探討臺灣、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泛華語社群的表演藝術及論述。
本屆會議主席、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周慧玲教授開幕式歡迎來自全球三大洲的與會學者,同時感謝這次有美國、加拿大、中國、臺灣等多所大學單位的協力合辦。她說,「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於200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發起與促成,蒙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每屆會議主題不同,但14年來為國際漢學研究學者提供交流對話的平台。本屆會議在漢學研究的範疇內聚焦華語戲劇和表演研究,並創造「泛華」此一新名詞,不僅以戲劇理論或表演做為研究內容,更擴及於華語社群的語言、遷徙、文化衝擊、政治社會環境和全球化影響等等。
國立中央大學李光華副校長致詞表示,中央大學以理工科技見長,但近年來人文、藝術特色發展獨具擅場,今年是中大一百週年校慶,能夠辦理這場國際漢學界年度盛事的國際學術會議,這是中大百年校慶最好的生日禮物之一。
中央大學文學院楊祖漢院長說,使用華語的人口眾多,遍佈全世界,雖然人們使用同一語言傳達思想和感受,但表現內涵各異,從國際漢學角度研究表演藝術,是相當嶄新的研究命題。
第十三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10月16日至10月18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共計有八場論文發表,從「華語語系的戲劇論述」、「遷徙與國族建構」、「戲曲的現代翻轉」、「舞台上的現代化與全球化」、「離散、身體與技術敘事」、「身體政治和國家儀式」、「文本遷徙與社會實踐」等不同面向切入討論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最後一天舉辦圓桌論壇,以「文化轉譯與表演流轉」為題,討論文本翻譯與東西方戲劇交互影響的當代趨勢。
此外,本屆會議結合由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策劃主辦、六所國際重點大學以及亞洲各地多個專業團體聯合辦理的「全球泛華青年戲劇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頒獎典禮與全球首次讀劇發表,三天晚上在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辦理「第一屆讀劇藝術節」。
透過青年創作劇本競賽的規劃,不僅呼應本屆漢學會議性質,更企圖藉由徵件形式,在創作上尋求新的華語社群想像,直接而深刻地回應學術會議主題。學術研究與創作的相互搭配,可促進學術機構與產業的交流,亦能激勵泛華戲劇研究的發展及創作,進而創造新的泛華社群的戲劇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