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北極探索隊2022年趁勝追擊,展開地球物理探勘、衛星大地測量、永凍層與地下水監測和北冰洋海流調查等全方位科學任務,順利取得極地第一手寶貴資料,並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展開跨國、跨域之合作研究,不但體現了國民外交,也為台灣打開了國際能見度。 2022中央大學...
每年10月11日為「臺灣女孩日」,目的在倡議女孩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照顧。為響應此理念,中央大學ideaNCU性別小彩坊社群團隊從微課程出發,創新提案「Happeriod——關於月經的點點滴滴」互動遊戲式月經教育特展及講座等系列活動,期喚起大眾對月經自然生理現象的理解、尊重與包容...
中央大學的MR眼鏡團隊經過一年的技術發展,日前以體積全像的技術展示了全臺第一個MR眼鏡的全彩導光元件,並在10月3日於國鼎光電大樓與業成集團以產學合作進行締約儀式,共同推動MR產業之關鍵技術進步與發展。 業成集團因著手發展頂尖的光電元件與系統技術,與中央大學團隊簽訂三年的合作協議,並與中央光電...
中央大學於10月1日新成立「國防科技研究中心」,並於10月5日在國鼎圖書館1樓大廳進行揭牌儀式。國防科技研究中心歷經一年的籌備規劃,期藉中大深厚的研發能量,致力於國防科技研究,開發具價值之軍事應用技術。 揭牌儀式邀請周景揚校長、國防部前軍政副部長蒲澤春上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崔怡楓將軍及國防...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王健家教授團隊長期鑽研基因訊息解碼,發現Thg1是一個雙重功能酵素,既能修飾tRNA(轉運核糖核酸),也能水解GTP。新證據有助於解開小腦萎縮症的致病機制及藥物研發,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王健家教授表示,基因表達...
教育部為推廣本國語文教育,鼓勵大專校院學生提升本國語文素養與學習興趣,委託國立中央大學承辦「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將於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開放報名,今年首度增列競賽獎金,最高新臺幣1萬5000元,期盼藉由本競賽活動喚起年輕世代珍視自身族群語言及文字,活絡本土語文的交流與...
由國際評測實驗研討會(CLEF)舉辦的PAN 2022國際競賽,中央大學電機系博士生林孜彌、陳昭沂和碩士生曾郁雯所組的AI研究團隊,在李龍豪副教授的指導下,以人工智慧語言模型,在競爭激烈中脫穎而出,勇奪寫作風格比對任務SCD組全球第一名殊榮。 PAN系列競賽專注於數位文字鑑識,歷年任務包含抄襲...
道路的平整舒適度與服務水準,如何透過科學達到精準檢測?由中央大學土木糸陳世晃主任團隊與日本日瀝株式会社共同合作的「富玉攻頂一號」,結合日方超過70年的經驗與嶄新技術,加上中央大學土木系50年的學術基礎,共同合作推出「新型鋪面狀況調查車」,是台灣首次成功應用3D鋪面影像進行自動化調查,為台灣的鋪面檢測...
中央大學在台復校一甲子,迎來環校道路嶄新的入口意象,以及筆直寬敞的康莊大道。以不鏽鋼金屬打造的「中大六十」入口意象9月6日正式亮相,帶來新氣象。全長1,600多公尺的環校道路,在設計與施工面向的創新,在全國大學校園獨一無二,堪稱用路人的天堂。 中大1962年在台復校,從苗栗到中壢,今年正好...
李行導演逝世一週年之際,國立中央大學藉由國家電影暨視聽文化中心8月19日所舉辦的李行導演回顧紀念影展中,進行李行(Lihsing)小行星頒贈儀式。將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所發現、通過命名的編號544033李行小行星正式對外宣布,向這位「台灣電影先生」致敬,感念其對台灣電影之卓然貢獻。 中央大...
中央大學在臺復校六十週年迎來了第三屆百花川詩獎頒獎典禮,今年共有41件作品投稿,19件入圍,最後決選出六位優秀同學詩作。其中第一名的作品,描繪中大從金陵建校一直到播遷來台的過程,文辭優美流暢,最終脫穎而出。整體活動彰顯出中大博雅專精的辦學使命,以及強調人文關懷的精神。 中央大學百花川是校園的...
國立中央大學與國防大學於7月20日在中大游藝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兩校共同成立「聯合國防研發平台」締約儀式,由中大研發長楊鎮華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崔怡楓代表簽約,期藉結合兩校之研發優勢及推動資源整合,共同致力於國防科技研究,開發具價值之軍事應用技術。 中央大學副校長綦振瀛表示,中央大學不僅在基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