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陳碧芬】

 商管背景的政治大學新任校長吳思華,對於政大師生提出的治校理念,其中一條就是幫助學校向企業界募款,目標之一是爭取50至100 家的企業贊助講座設置。以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募款能力來說,這是無以倫比的崇高標的,是100多所大學之企業講座的加總數。
  
 或許吳思華逾20年的政大企管資歷,累積了深厚的產業關係,讓他敢放出此一豪語。實際上,國內公、私立大學愈來愈拿不到政府經費,52所國立大學從今年起全面施行校務基金,校務正常運作的經費必須自籌3至5成,於是積極轉向社會大眾募款,對象也從過往的知名企業、科技龍頭,擴大到中小企業,尤其更以畢業校友為首要目標,撒下天羅地網硬是要讓每個人都掏出錢來。
  
■政府給的錢愈來愈少,興建經費只好向企業尋求奧援。
  
 大學的營運經費,國立大學均依賴學費收入與國庫支應,私立學校則靠學雜費及基金孳息。自民國85年確立國立大學改採行政法人化後,大學的預算統支制度也配合成立校務基金,基本運作需求的經費,原則上教育部補助75%、學校自籌25%。近年來政府財政缺口加大,教育部補助款逐年降低,反之,學校的自籌比例提高,蓋大樓等重大工程,校方需要自籌50%,否則通不過教育部的計畫審核。
  
 政府能夠給的錢愈來愈少,被要求採取校務基金制度的大學,則從 85年的5所增加到如今整體國立大學全面施行,當時列為實驗的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及中興大學,已歷練過一大波的募款活動,從知名企業、科技公司拿到許多經費,用於蓋大樓、成立講座等,說好聽是為後起學校作到「良好示範」,說難聽則是「名校已占盡甜頭」。
  
 舉例來說,統一集團創辦人吳修齊最樂於捐款,在世時大筆捐款台大、成大,以2億元配合興建台大尊賢館,而成大的修齊大樓、國家衛生研究大樓的興建經費也近4億。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感念前資政李國鼎的科技政策,由他個人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以現金及股票捐贈給中央大學、清大和成大,為這些學校帶來全新的教研環境。
  
 台積電、奇美、富邦、國泰等企業因具知名度,是各大學募款的首要目標,校方可能配合企業的期待,或以單一捐贈建物、標的,或是聯合具名。正進行計畫案發包的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址,總興建經費估計約需11、2億元,教育部要求硬體經費由台大自籌至少三分之二,該院副院長陳正倉表示,由於新址涵蓋3個館,所以向企業募款過程「分頭進行」,結果得到富邦、國泰等企業的認捐,以及校友企業台泥、東和鋼鐵等,才得以募足需要的底限。
  
■募款來源單一,用於蓋大樓、設獎助學金、新校區開發等方面。
  
 國立大學把募款目標鎖定知名企業,透過校友、人脈網絡等關係進一步地拉攏,如台泥已故董事長辜振甫是畢業自台大政治系,可是經濟系拿出「辜振甫都是在經濟系修課」的說法,讓辜先生認同與該系的關係匪淺,點頭同意經濟系的募款。
  
 這些募款工作,實際上是由頂著博士頭銜的教授們出面,必須使出業務員的「腰軟、嘴笑」特長。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帶著台大化學系教授們,到台積電公司「捧著笑臉」說服張忠謀捐款蓋樓。換成由企業創立的大學,就鮮少發生這種尷尬情境,包括元智大學、長庚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有來自遠東集團、台塑集團的直接挹注。
  
 台塑集團的捐助,直接從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及副董事長王永在昆仲獲得捐贈,例如去年王永慶就捐贈了40多億元,其中有台塑三寶的股票、現金股利等。此外,由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推動成立的元智大學,歷年來持續獲得集團內各家公司的捐贈,有些是針對特別講座、單一建築的內部裝潢等累積近5億元,今年則因規畫興建徐有庠紀念館和學生宿舍,遠東集團再捐8億多元。
   
 大學募自業界的經費並不僅止於蓋樓,設立獎助學金、講座教授、學術研究、新校區開發,都是在募款使用的合理範圍。但因為大學內部有會計體系,捐贈內容與項目必須符合若干條件,因而衍生應變方式,在可行範圍內找尋彈性作法,其中,又以學術研究最被中意。例如,政治大學的學術發展基金會,已為政大募得近億元,清華大學也偏愛此項,可以資助一流教授的特殊獎勵,拉平與國外的薪給水平,避免人才被挖。
  
 向知名企業各個擊破的募款法,金額雖大,但畢竟對象有限、各校還彼此競爭,不少國立大學如今反向操作,跟著私立大學操盤的校友大軍,企圖以聚沙成塔的方式開拓財源。成大電機系的40周年慶、清大的在台建校50周年,都和淡大55周年慶「擴大校友回娘家」活動雷同。
  
 淡江大學校友服務處年初至今,向各類型的校友會長發函數百封,邀請參加9月舉行的淡大世界校友會聯合會年會,活動地點是在墨西哥灣的豪華郵輪上,蔚藍海景與佳餚美酒相伴。
  
■鎖定校友拓財源,公私立大學募款活動如出一轍。
  
 因為該項活動,由淡大校友錫安旅行社負責人吳西謙安排,提供優惠價格,對象僅限淡大校友。之外,淡大固定向校友寄贈淡江時報或免費出版品,也一如東海、義守等私立學校的慣例,向校友募款的劃撥單隨函附上。
  
 雖然校友是私校的募款來源,惟能夠把捐款對象視為社群(comun ity)正式經營,則是國內大學近年來才學到的模式,以校友聚會為名義推動各類活動,人脈網絡容易建立,而以「校友自家公司的產品」的出發點,價格具有競爭力,捐款人會感覺「好康多多」,這般的「募款福利學」漸漸躍為主流。
  
另有相關大學募款主題報導  詳見B2版

原文轉載自【2006-05-21/工商時報/B1版】

==============================================

捐贈琳琅滿目 大學並非照單全收 現金、股票、建物求之不得;荒地、舊書、老設備敬謝不敏。

【陳碧芬】
  
 大學努力向外界募款,最是期待有人受到感召,主動一次把大筆錢送上門,不然,百張股王現股也不錯;只是,校方也不是來者不拒,荒山、破地、舊書、老設備等捐贈,都被排拒在大學校門之外。大學面對捐贈,「要」與「不要」的態度,可是差的遠。
  
 大學「要」募到的捐贈品,主要包括以下六項:
  一、現金。有「錢」好辦事,學校最歡迎捐錢。現金及等同的支票對於學校在運用上最有彈性,可以分配到學術研究、獎學金、講座等用途上,或是提撥各式行政獎助金。
  二、股票。科技公司或育成中心企業最常捐上市或即將掛牌的股票,有些捐贈者會與學校簽約不准任意賣出,以免影響股價。
  三、動產、物品。如研究設備、儀器、系統軟體、圖書等,有些捐贈者會以硬體租借名義捐給學校,目的在於企業作帳之用。
  四、土地。建地為首要,若是一般工業區、綜合用地可專案考量。
  五、建物。如教學大樓、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學生宿舍等都為學校所期待,截至目前也是企業捐款最大宗的標的,惟主導權多掌控在校方。
  六、企業實習機會。工程、電機及資訊科系過去多有建教合作的計畫,商管學院近2年額外爭取金融服務業的合作,一則培養學生的實務經驗,也能減少學校的排課時數。
  
 受到智財權的當道,近來也有企業捐贈技術專利、發明成果給學校的案例。對於上述捐贈品,各校均有正式的回饋制度,例如台大要單筆捐贈2千萬元以上,才能為建物掛上捐贈者指定的名稱。而財政稅法上對於捐助教育事業也有明確的獎勵辦法,個人對教育機構捐款可享受減免稅捐獎勵之項目,計有個人綜合所得稅、遺產稅及贈與稅等,尤其是以公立大學為對象可得百分之百的抵稅,捐款人和捐贈對象常是皆大歡喜。
  
 至於哪些捐贈會被校方拒絕?首推古董、寶物,其次是產權不清的遺產,或是偏遠的荒山土地,都列為不予受理的對象。其中,古董、寶物被拒絕的理由,是價格難以鑑定,校方無法入帳或點收,即使勉強收了下來,接續的保管、維護更是頭痛。此外,有中小企業捐贈未上市股票,由於缺乏交易流通,曾有學校留在保險箱內,直到該公司倒閉,成了壁紙一堆,現在也愈不受歡迎了。
  
 還有,在校生,特別是在職進修學員的大筆捐款也被列在禁止之內。台大EMBA班曾有意募款創業基金上百萬元,結果被其他學校批評為「買學位」,後來各校選擇避免此舉,以免遭受異議。

原文轉載自【2006-05-21/工商時報/B2版】

-----------------------------------------------------------------------------------

特別禮遇捐款人學校提供多重福利

【陳碧芬】
  
 美國的私立大學,對於捐款人有特別的待遇,學校募到的單筆金額愈大、愈源源不絕,提供給捐款人的福利,必定專案處理。其中,校方保障捐款人家族的入學就讀機會,令美國社會又愛又恨。國內的部分企業望族也用過此一方法,如辜家大額捐款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辜家後代多數經由該校培育,進而與美國企業家族串起社群關係。
  
 國內的大學聯招制度,限制了各大學學習美國那一套,私立大學因為還要期待教育部的補助款,不敢恣意行動。募款起步較晚的國立大學,先學了私立大學的校友認同卡,在時代已然不同下,必須附加更多的優惠條件才具有說服力,這反而是為一般百姓創造意外的福利。
  
 以中正大學為例,捐款金額在新台幣2萬元以上,贈送有效期限3年的中正大學之友會員卡,加上中正校園汽車通行證,且享有多重禮遇,如個人資料納入「捐贈本校芳名錄」永久留存校史室,報考推廣教育班學費打9折,可以向中正圖書館借書,在校園消費比照教職員工的收費標準,校外特約廠家、醫院提供的優惠權益。
  
 就教育部的立場,私立大學的募款機制正建立中,雖然捐贈收入均不高,願意結合公共關係推動募款,較公立大學更靈活。一旦大學自籌款的壓力愈大,無論公、私立大學校長都必須面對事實,大學本身唯有把財務徵信做好,把教育成果回饋社會,募款活動的推動才有正面的意義。

原文轉載自【2006-05-21/工商時報/B2版】

------------------------------------------------------------------------------------

募款用在刀口上企業指導有方

【陳碧芬】
  
 大學在壓力下展開對外募款,對法規、作法又顯得生澀,偏偏募款對象是市場老手的企業界,精於企畫管理與財務操作,雙方幾番交手的經驗,讓彼此都學到了新知。
  
 早期的募款活動,各大學根本不知道對象在哪裡,發出去的邀請函無異散彈打鳥。台大經濟系在示範學校的壓力下,於6年前開始募款。第一次發起活動,由前校長孫震背書,向精挑細選過的校友發出邀請函2百封,全系動員起來準備餐會。結果,活動當天只來4位校友,不僅沒有募款進帳,還用光整學期的活動費用。
  
 台大經濟系的募款工作,後來逐漸出現轉機,不是系所愈加熟練,而是系友之一的台灣工銀總經理駱錦明加了進來,大力幫忙構想可行方案,貢獻人脈、號召各界校友,他也以個人名義捐了1千萬元。
  
 企業界的財報要求慣例,也讓大學一方上了好幾堂珍貴的課。清華大學為了興建圖書館,募得旺宏電子應允的3億元配合款,雙方情投意合、就待撥款,沒想到教育部「有意見」,壓住規畫案不予通過,轉眼3、4年時間就這樣過了,徒然造成旺宏資金管理的困擾。台大社科院的募款過程也發生過,明明辜振甫先生已經答應要捐款,不巧遇上台泥營運最辛苦的時期,「辜老婉約地說,『沒關係,過2年景氣回溫時,我們一起扳回來』」,台大社科院副院長陳正倉說,他因此親眼看到企業前輩的修養,這些都不是課本上、課堂上可以學習到的。
  
 企業對於捐款給大學,並不是真的在乎實體建物或美名,而是有沒有正確且適當地使用捐款,宏硈郈鴗H施振榮捐款2億元給交大建築學院時,就要求院方先提出使用計畫;東和鋼鐵董事長侯貞雄不僅要看企畫案,還會退回給校方要求重改,不到精確境界、不能接受。
  
 故此,大學對於捐款數據愈透明、募到款項使用愈專業,愈受到企業界的歡迎與肯定。大學與企業之間,因為募款而互利互惠,不也是好事一樁。

原文轉載自【2006-05-21/工商時報/B2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