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朱雲鵬(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兼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決定從明年起,提高各項稻穀的收購價格。此項政策的用意或在於改善農民生計,但是否真能達到預期成效,則有待商榷。日前本論壇張教授及陳教授即提出議論,指此舉有違WTO對農產品補貼政策所作相關規定的精神,應當重新考慮,而改採更好、更具前瞻性的救助方式。

 國內農民所得偏低確實是不爭的事實,種植水稻的農民更是所有農民中收入最低者,而這類農民占有最大比例。假如政府確實有心協助農民改善生活水準,最好的方式為建立一套善用市場機制,且具有誘因系統的措施。

 本校日前曾在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邀請一九九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爵士來校訪問;莫里斯爵士本是主修數學,但有感於開發中國家許多人民所得不足導致其生活條件困苦,促使其毅然決定轉而專攻經濟學。另一方面,溫世仁先生在生前以資訊科技協助弱勢團體,備受各界佳評,二者相互輝映。而不論是莫里斯爵士的學術理論,或溫先生的實際行動,兩者有著相同的特色:提供弱勢民眾釣竿,而非直接給他們魚,並且讓釣竿符合市場機制,內含有效的誘因體系。

 本於這個道理,若要實際改善台灣農民的生活,我們建議以下幾種可行的方法。

 第一,如同農業專家所建議,推廣「小地主大佃農」制度。意即目前擁有土地的稻農不再繼續耕種,而將土地長期租賃給專業的農場經營人,後者以現代化的方法,在大面積的農地上種植具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政府則藉此機會建立農民退休制度,也就是由政府作利息補貼,將農地長期租佃的所得一次給付予農民;這將使農民有退休金,但仍保有土地所有權。

 第二,鼓勵並協助農民從事高價值、品牌導向的耕作,如花蓮著名的有機無毒農業,產品外包裝上載有農夫名號,且能透過網路購買,如此在銷售過程中去除了中間的得利,農民直接獲取銷售的利潤,其價值將遠超出政府補貼的效果。

 最後,若政府真要採取補貼措施,不應補貼生產,而應針對稻農家庭直接補貼,然後由農民自行決定津貼的使用方式。根據我國加入WTO的協定,從入會第一年起,就必須逐年進口愈來愈多數量的稻米,如果又用提高收購價格提高生產,將導致政府糧庫堆放大量收購和進口的稻米,屆時只會苦了國軍弟兄的伙房,有時甚至還必須將舊米作廢,在全世界均擔憂糧食日益短缺的危機之際,此現象顯然並非國家社稷之福。

 台灣稻農的所得不能再長期低迷下去,我們誠摯地希望政府能提出真正長期而有效協助農民的策略,改善稻農的生計。

原文轉載自【2007-12-28/中國時報/A15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