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曹俊漢桃園報導】
5歲時,住在新竹關西的彭宏男聽著父親指導兄長學習客家八音樂器之際,兄長無人傳承衣缽,反而是他接下傳承的棒子,迄今60餘載,擔任祖傳隴西八音團的團長,不僅跑場演出,更結合中央大學戲曲研究社,希望在大學中傳承此一可能失傳的技藝。
單槌頭、二槌…,68歲的彭宏男在小小的黑板上,寫著客家八音樂器的通鼓敲擊方法,並逐一向台上的多位中文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或客家政經研究所學生示範、說明。
此一由中大戲曲研究室與彭宏男領導的祖傳隴西八音團合辦的「傳統客家北管八音戲曲人才培育計畫」課程,昨日在中大游藝館的小禮堂舉行。
報名的中大中文博士研究生黃思超與學妹陳怡伶,談起客家八音,直說是一項很迷人的音樂,因為,他們在田野調查接觸後,發現客家北管的八音,不僅樂器難度高且樂曲豐富,引發他們深入研究的興趣。
彭宏男在講台上,一字排開各項樂器:通鼓、梆子、椰子高胡及小鑼等,每樣都精通,現場直接演唱各項樂曲,學生聽得出神。他說,客家北管八音不是僅有8種樂器或8種聲音,而是客家音樂的統稱,所使用的樂器琳瑯滿目。
他發現現今許多年輕人害怕吃苦,即使他的兒子也是如此,以致部分難度高的樂器如嗩吶,已經愈來愈少人能吹得音準、音質都俱佳。基於此,他希望透過在大學的「開講」,讓此一客家傳統技藝不致失傳。
原文轉載自【2008-03-29/中國時報/C4版】
5歲時,住在新竹關西的彭宏男聽著父親指導兄長學習客家八音樂器之際,兄長無人傳承衣缽,反而是他接下傳承的棒子,迄今60餘載,擔任祖傳隴西八音團的團長,不僅跑場演出,更結合中央大學戲曲研究社,希望在大學中傳承此一可能失傳的技藝。
單槌頭、二槌…,68歲的彭宏男在小小的黑板上,寫著客家八音樂器的通鼓敲擊方法,並逐一向台上的多位中文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或客家政經研究所學生示範、說明。
此一由中大戲曲研究室與彭宏男領導的祖傳隴西八音團合辦的「傳統客家北管八音戲曲人才培育計畫」課程,昨日在中大游藝館的小禮堂舉行。
報名的中大中文博士研究生黃思超與學妹陳怡伶,談起客家八音,直說是一項很迷人的音樂,因為,他們在田野調查接觸後,發現客家北管的八音,不僅樂器難度高且樂曲豐富,引發他們深入研究的興趣。
彭宏男在講台上,一字排開各項樂器:通鼓、梆子、椰子高胡及小鑼等,每樣都精通,現場直接演唱各項樂曲,學生聽得出神。他說,客家北管八音不是僅有8種樂器或8種聲音,而是客家音樂的統稱,所使用的樂器琳瑯滿目。
他發現現今許多年輕人害怕吃苦,即使他的兒子也是如此,以致部分難度高的樂器如嗩吶,已經愈來愈少人能吹得音準、音質都俱佳。基於此,他希望透過在大學的「開講」,讓此一客家傳統技藝不致失傳。
原文轉載自【2008-03-29/中國時報/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