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國時報中央大學主辦•行政院國科會科普傳播補助案

黃天如專題報導

 新型庫賈氏病(vCJD)自1996年英國率先發布本病以來,目前全球已累積209個案例,依流行病學研究,多數科學家相信vCJD可能與牛海綿樣腦症(BSE,俗稱狂牛症)有關,近年全球幾乎都籠罩在「談牛色變」的風暴中。

 衛生署庫賈氏病諮詢委員會召集人、高雄長庚副院長陳順勝表示,牛海綿樣腦症、新型庫賈氏病以及人類庫賈氏病(又稱傳統庫賈氏病,CJD),都是由一種會侵犯腦部的變性蛋白─普利昂(prion)造成,但因傳染來源不同、初期被侵犯的腦部區域互異,臨床症狀也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侵犯腦部 國內尚無vCJD病例

 他說,目前為止,國內雖沒有新型庫賈氏病,但神經內科專科醫師都有分辨新型與傳統庫賈氏病的能力,只是多數民眾對庫賈氏病很陌生,故有些醫師會抄捷徑,跟病人或家屬說「你的病跟狂牛症類似」,以致國內近年都有以訛傳訛的消息傳出。

物種屏障保護 不易牛傳人

 新型庫賈氏病感染來源目前雖指向狂牛症,然而,依「物種屏障」(species barrier)的觀點來看,即使病原相同,牛要傳染給人也並不容易。

 陳順勝解釋,羊跟牛是不同物種,其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分子)排序有7處不同,多數科學家相信,牛海綿樣腦症感染來源正是已存在1、200年的羊搔癢症(scrapie,羊的海綿樣腦病變),原因可能是當時農民將病羊製成肉骨粉,餵給牛吃。

 而牛與人的胺基酸排序有30處不同,意味著跨物種傳染的條件更嚴苛。這也是為什麼從英國出現第1例新型庫賈氏病以來,至今12年,全世界只累積發生209例個案的原因。

 假設羊搔癢症可以傳染給牛、狂牛症可以傳染給人,為何科學家多深信,羊搔癢症不會傳染給人?

12年前首例 至今全球僅209例

 台大獸醫系教授周晉澄表示,實驗室的動物實驗有其限制,但若上述假設成立,很有可能是因致病的變性蛋白從羊到牛歷經了「馴化」(胺基酸序列重新排列)過程。所以,羊身上未經馴化的變性蛋白無法直接傳染人。

 此外,人與羊的胺基酸排序較人與牛之間的差異性更大,應該也是羊與人之間的物種屏障更難被跨越的原因。

可能境外移入 台灣要慎防

 在臨床診斷上,陳順勝說,新型庫賈氏病患者與狂牛症病牛初期遭變性普恩蛋白侵犯的腦部區域主要都在腦幹與小腦。反映在症狀上,人類會憂鬱、快速痴呆、肢體不協調;病牛會對各種光及聲音刺激敏感、運動失調、四肢無力、不斷流口水。

 此外,新型庫賈氏病患者的腦波多呈緩狀慢波,腦脊髓液少見大量14-3-3蛋白(一種原存於腦細胞內的蛋白質),腦切片則可見空洞海綿樣變化。

國外證實 牛肉也可能含病源

 衛生署一再宣示「在國內不曾出現狂牛症牛隻的前提下,直接出現新型庫賈氏症個案的機會微乎其微。」陳順勝表示,這句話用在本土個案有其信度,因為全世界有新型庫賈氏病個案的國家,都是在該國出現狂牛症約7年左右(vCJD潛伏期約7至10年),才出現第一個本土病例。但他強調,台灣仍應慎防「境外移入」個案的發生。

 他說,變性普利昂蛋白有累積性,換言之,在病牛發病前,其體內很可能已有變性蛋白,此時,人類若在不知情下長時間持續攝取,還是有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的風險。

 另對國際間牛肉進出口,目前仍僅將狂牛症病牛的SRM(腦、眼睛、脊髓、脊椎或背根神經節等)列為特定風險物質。陳順勝說,此舉可能低估了牛肉的風險,撇開牛隻屠宰過程中,牛肉部分可能遭汙染不談,國外知名學者的實驗也已證明,牛肉中同樣也會含有變性普利昂蛋白。

 至於變性普利昂蛋白在人體內的感染路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徐偉成表示,依相關動物實驗推論,由口而入的變性蛋白會先在扁桃腺增生,然後隨著免疫細統的B細胞來到淋巴結和脾臟,再進入周邊神經,最後感染腦細胞。

 徐偉成說,目前新型庫賈氏病與傳統庫賈氏病都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國內外臨床曾嘗試開給患者藥物,最後都證實無法有效延緩或控制患者病程進展,多數患者仍會在發病1年半左右死亡。

-----------------------------------------------------------------------------------

病羊傳染給牛 打破物種屏障

黃天如特稿

 物種屏障(species barrier)是達爾文於19世紀提出的學說,意指感染源「難以」或「不可能」從一物種傳至另一物種,謂之物種屏障。100多年來,大部份科學家都深信不疑。但隨著大環境的劇烈改變,物種屏障之說也一再受到挑戰,甚至被攻破,人類新型庫賈氏病(vCJD)可能與牛海綿樣症有關(BSE),就是典型的例子。

 衛生署庫賈氏病諮詢委員會召集人陳順勝指出,1985年,英國首先出現俗稱狂牛症的牛海綿樣腦症,多數科學家的研究均指向病牛極可能是吃了羊搔癢症(scrapie)病羊製成的肉骨粉,加上當時某大化製廠的加溫器故障,種種因素加成下,導致吃了肉骨粉的牛也跟羊一樣,出現海綿樣腦症。

 但因羊跟牛是不同物種,故同一時間,普利昂蛋白(prion)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Prusiner開始把人類庫賈氏病研究的焦點放在物種屏障的問題上。

 Prusiner假設,同物種之間的「接種」(疾病感染)比較容易、潛伏期也較短;異種間則接種不易,發病所需時間較長。

 上述假設在小鼠與倉鼠實驗中得到證實。Prusiner將自倉鼠身上取下的普利昂變性蛋白,接種在正常小鼠與經過基因轉殖的小鼠身上(利用基因技術讓小鼠的基因更趨近於倉鼠),結果發現,正常小鼠接種倉鼠身上的變性蛋白很難發病,但經基因轉殖的小鼠卻在2個月內就發病。

 根據後續的實驗,Prusiner也發現,物種屏障其實跟普利昂蛋白的胺基酸序列有關,亦即感染來源的變性蛋白胺基酸序列與宿主本身的變性蛋白胺基酸序列愈接近,宿主就愈容易生病。
 
 這也解釋了為何羊比較容易傳染牛(兩者胺基酸序列僅7處不同),牛要傳染給人則難得多(兩者胺基酸序列有30處不同),羊與人的胺基酸序列則有更大差異。故截至目前為止,羊搔癢症尚未跨越物種屏障,侵襲人類。

-----------------------------------------------------------------------------------

國內至今186例 CJD病例 9成以上原因不明

黃天如專題報導

 人類庫賈氏病(CJD)又稱人類海綿樣腦症,國內1996年起列入通報登錄,外加回溯所得之22個病例,至今累積之確定、極可能、可能病例共186個。人類庫賈氏病又被稱為「傳統庫賈氏病」,是為了與90年代出現的「新型庫賈氏病」(vCJD)區別。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偉成表示,國內傳統庫賈氏病年發生率不到百萬分之一,且90%以上屬發生原因不明的散發性個案,其次不到10%為遺傳性基因突變。

 國外傳統庫賈氏病發生原因,還有少數的醫源性器械汙染、角膜、腦膜移植,以及接受來自屍體腦下垂體荷爾蒙療法的個案,但國內尚未發現。

 可以確定的是,散發性傳統庫賈氏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均偏高,平均在65歲左右,因此,老化引起的自發性變異,是目前醫界公認的CJD高風險因素。

 衛生署庫賈氏病諮詢委員會召集人陳順勝表示,傳統庫賈氏病的致病原也是變性的普利昂蛋白(prion),但與新型庫賈氏病不同,其變異蛋白主要侵犯患者的腦皮質區,包括枕頁、視丘、額頁及基底核等部位,兩者的臨床症狀及診斷也有明顯差異。

 他說,傳統庫賈氏病患者早期會有健忘、步態不穩、倦怠、睡眠障礙、焦慮等現象,接著會出現肌躍症(四肢與軀幹劇烈抽動)、視力模糊;末期的症狀則包括快速痴呆、無法言語等。

 在輔助診斷方面,患者的腦波圖會呈典型短間隔陣發性棘狀波,腦脊髓液中則可見大量的14-3-3蛋白。原因是,這種原存於腦細胞的蛋白,會在患者腦細胞被破壞後,大量釋出至腦脊髓液中;此外,患者腦切片也會呈現空洞海綿樣變化。

 更甚者,傳統庫賈氏病患者的病程進展往往比新型庫賈氏病更快速,多數患者會在發病1年內死亡。

 陳順勝強調,傳統庫賈氏病雖有傳染性,所幸一般性接觸極少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水平傳播,全球有限個案除在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Kuru族(該族有食人習俗)發現的海綿樣腦症,其他都是醫源性感染。

 依科學家對Kuru族的相關研究,經胎盤垂直感染似乎也不會發生在傳統庫賈氏病患者的身上。

原文轉載自【2008-04-29/中國時報/C4版/看中時•愛科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