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星 叫它鄒族小行星

中大新聞

2009/01/16 聯合報
【記者湯雅雯嘉義縣報導】

 「現在不只地上有鄒族、天上也有鄒族。」繼鹿林、中大、嘉義、鄭崇華小行星後,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編號一七五五八六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鄒族(Tsou)」,成為首顆以台灣原住民為名的小行星。

 鹿林天文台已對十二顆小行星命名,其中七顆星名是中大取的,另五顆由共同發現者,中國籍的業餘天文學家葉泉志享有。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黃崇源說,發現小行星無法立即命名,要再確定行星軌道後,才能提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編號,而且是發現單位才有命名權。副校長葉永烜指出,嘉義鹿林是鄒族大本營,小行星以「鄒族」為名,別具意義。

 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是鄒族原住民,他昨天帶領香林、來吉、十字、樂野、達邦等五所鄒族原住民小學五十多名學童參加行星命名典禮。

 陳明利說,當地學童要登上玉山、塔塔山才能畢業,未來將多要求學生考察星象才能畢業。香林國小四年級湯佳臻說,希望「鄒族小行星」能保佑她念書,考試考滿分。

【記者湯雅雯嘉義縣報導】鄒族人相信,北斗七星源於六名鄒族勇士因打獵耽擱而趕不及回家參與祭典,而被拒絕進入大社,抱憾而亡,最後與同行的獵狗變成天上的七顆星星,永遠守候著北方。

 這則傳說,伴著四名與鹿林天文台一起打拚的鄒族青年。他們是汪榮進、石皓偉、林進全與石俊雄,十年前鹿林天文台還只是鐵皮屋,他們跟著中央大學教授們,登上海拔二千八百六十二公尺高山,再緩步走完六百公尺步道,將一磚一瓦背上山頭。

 「仰望滿天星斗,看到守護族人的北斗七星,一切都值得了。」四名鄒族青年全年廿四小時輪班守護天文台,石俊雄說,雖然辛苦,想到背後的意義,一切都值得。

 除了輪班守護鹿林天文台,四人從廚師、司機到技工,他們無所不能,熱情款待觀測人員,讓隻身進入高山寒境的學者,在海拔近三千公尺處,也感受到溫暖人情味。

 天文台預計興建一座二米望遠鏡,想完工,還得靠這四名鄒族勇士。從設備到物資上山都靠索道吊掛,原料到位,再採傳統工法施作,中大教授說,有鄒族朋友的協助,鹿林天文台才得以完成。

●二○○六年十月十五日由中央大學天文所助理林啟生與大陸業餘天文學家葉泉志於鹿林天文台共同發現。為感謝鄒族對鹿林天文台的貢獻,故命名「鄒族(Tsou)」。

 「鄒族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帶,它最接近太陽的距離為四點六億公里(近日點),離太陽最遠為四點八億公里(遠日點),繞行太陽一圈(軌道周期)約五點六年,發現時位置在牡羊座附近,目前位於處女座。

原文轉載自【2009-01-16/聯合報/A6版/生活】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