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郭士榛

 談起傳承,資深編導周慧玲認為,自己都還有很多要學習,她實在不敢說自己有很多功夫可以教人,不過就她身為教師這個身分來說,周慧玲說,「傳承的意義反而更像是在教書的過程中,尋找契合的工作夥伴!」

 關於二○○九下半年的計畫,周慧玲正著手編寫一齣新戲,比較特別的是,這齣戲的導演正是她的學生李易修。周慧玲跟李易修這對師生十分有趣,一般人如果不知曉兩位是師生關係的話,恐怕會認為他們是相交多年,感情極為要好的至親好友呢!

 他們這對師生不只是言語上十分直來直往,對彼此的批評指教或讚美都能欣然接受,也經常互拿痛點開刀,甚至帶著嘲諷的口氣開起玩笑,除了在互動上趣味橫生,個性上兩人也頗有相似之處。

 師徒性情相仿

 工作生活樂陶陶

 周慧玲熱衷於多元的學習,從護校生、輔大英文系,到去紐約雖然讀表演所,偏重的則是研究人類學和歷史,最後回到台灣成為「創作社」長老級成員之一,才真正開始戲劇創作,集編導於一身;直到今天,周慧玲還是很喜歡學新事物。

 李易修大學讀的是中文,進了研究所主修是表演,同時還學習南管;老師有心鼓勵他朝表演研究這個學術方向發展,希望他能去法國留學,雖然沒去留學,李易修還是把法文給學好了。畢業之後一邊擔任周慧玲的研究助理,一方面還去泉州學習梨園戲,後來進入漢唐樂府,做得是傳統戲曲,和戲劇編導也好、表演研究也好,方向完全大轉變!

 跟NCO(國家國樂團)合作「精緻系列音樂會」,才真正開始有了編導的經驗;至於全然的純戲劇編導作品,其實一直到二○○八年的《大神魃》,才是李易修完全獻給劇場的第一次!師徒兩人可以說對於學習都很投入,還笑說自己是雜學派,而且兩人都喜歡在創作上和學習上的自由度,能獲得充分的尊重。

 紐約求學大開「心」界

 換個角度世界更寬闊

 周慧玲指出,會認為薪傳的過程更像是在尋找契合的夥伴,也可以說是深深受到紐約求學時期,許多老師們的影響吧。當時表演所裡面,因為是進行學術研究,所以不只是有表演學或實務的老師,還有很多人類學者、心理分析師,以及專門做田野調查這類實地深入探訪的老師。

 求學期間周慧玲大開心靈眼界,學習了用各種角度、態度去切入人事物,而且也非常熱心投入田野實查;回到國內,她把這樣的學習精神教到學生手中,漸漸地她也從中跟一些學生培養出長久的合作關係,無論是生活上、工作上,大家真的就像是多年好友或是家人一樣。

 李易修也指出,無論是在周慧玲身邊做研究助理,或是在劇場實務當中,跟老師以合作的形式互相學習、觀摩,他覺得這麼多年,從老師身上最深刻體會、學習到的也是關於「角度」這個部分。他覺得周慧玲常常都能將一件大多數人會以同一個方式去探討的事物,完全變成另外一件事情來研究,像這樣的角度大轉換,常常衝擊著李易修的思考模式,長期下來這樣的訓練讓他學習的速度和能力都提升了!

 自認求學過程

 真的很「幸運」

 不過周慧玲也表示,自己真的是很幸運,因為在她的印象當中,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沒有碰過任何一個隨便教課的老師,也沒有碰過任何一位思想極為保守,或是無法接受不同於自己想法的老師,這點讓她認為真的是十分幸福而且幸運的。

 李易修則說,能遇上周慧玲這位老師,也是他的幸運。他的求學過程並沒有像老師那麼順遂地總是遇上認真開放的老師,然而可以確定的一份幸運是,遇見周慧玲這位總是給予他最大鼓勵,讓他盡全力去嘗試各種可能,同時也真的能如家人一般的師長與工作夥伴,這樣的機緣果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呀!

-----------------------------------------------------------------------------------

什麼都學?! 什麼都會了!

 身懷多樣化的絕技,誰說博就不能通呢?李易修就是學很博,還精通!

 李易修說,其實小時候家境並不好,父母都是小學學歷,只能從事勞力類型的工作,很辛苦地把他們三兄弟姊妹養大;實在很難想像有吹南管的資歷,而且還與漢唐樂府等專業團隊合作多年的李易修,其實都是靠自己才能學得好音樂這項頗為花錢的技能。

 東海大學中文系就學期間,李易修已開始跟校外的專業劇團合作,與戲劇就這樣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所考進北藝大劇藝所,原本修得根本與導演或編劇都無關,他專修其實是「表演」,直到有機會旁聽周慧玲的課,跟老師有了師徒之緣,又過了這麼多年,他才真正進入了編導這個戲劇創作的領域裡頭。

 談到旁聽周老師的課,李易修說,周老師真的跟別的老師大不相同,她對李易修說,既來旁聽,她的要求就是所有作業都要照做;來讀免錢的,就更應該用力地吸收所有精華!這真是讓李易修印象深刻。

 後來畢業製作能如願讓周慧玲成為指導老師,也是一段有趣的插曲。原來是大四的學弟那時候聊天問起李易修,說該找誰當指導老師好?李易修就跟他解析一番,還聊到自己也很想找周老師擔任碩班的畢製指導;沒想到學弟自動自發,跟老師聊天的時候就幫他牽了線,他得知還嚇一跳,心想「你太快了吧!我都還沒問耶!」李易修笑談這段趣事。

 雖然離開劇場一段時間,在傳統戲曲的範疇服務許久,也可說從來沒有正統地學習戲劇創作,然而過去的努力也相對輝映現在的李易修;因為NCO(國家國樂團)邀請他做跨界演出的編導,讓他意外地又踏進戲劇的世界;二○○八年他創作了南北管戲《大神魃》,二○○九年他帶此戲赴法參加亞維儂OFF戲劇節。未來,李易修希望自己還能繼續學習,持續創作。

-----------------------------------------------------------------------------------

雜學女王的劇場王道

 笑說自己是個雜學派,周慧玲表示她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接生過三十個寶寶了!她很開朗地笑談著,「所以我真的是接觸很多、很雜啦!」當年為了不想參加聯考而進入護校就讀,卻在實習的時候,看著年紀輕輕已經擔任特別病房護理長的學姊,突然看見自己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持續幾乎一成不變的日子,讓周慧玲驚覺,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於是離開了醫療的領域,周慧玲成為出色的劇場人。

 周慧玲表示,當年決定離開既有領域的時候,沒有可以商量的對象,結果還是讓實習的時候所照顧的病人給自己開導一番,然後信心滿滿的去考了聯招,所幸真的就如那位病人說的,讀醫科的就是記憶力真的要很強,加上周慧玲的數學也很好,就讓她順利地考取輔仁大學英文系。

 大學讀得雖然是語文,周慧玲則是從大一開始,就狂熱地投入每年的英文話劇公演,甚至畢業公演的時候,她也不按牌理出牌,壓根沒有想照往例邀請老師擔任導演,而是自己導起戲來,好在當年她遇上的都是很樂於鼓勵學生積極發展的老師們,而且看過之後都是褒揚居多,更加奠定周慧玲要往戲劇發展的決心。

 談到在紐約攻讀表演所的時候,其實周慧玲是比較專注在學術研究上的,畢竟美國在這項研發上是很先於全球的,不同於諸多研究發展是承繼歐洲而來,「戲劇研究」則是從美國開始,才拓展成為全球性的學術探討。

 雖然是考進表演研究所,周慧玲反而因為論文的研究題目,更深入探究的是人類學以及歷史,甚至因此得以在當時兩岸還未開放的年代裡,透過出身上海的同學幫忙,後來每年都往返上海,去勘查史料,甚至親身接觸到原本只是在資料、在書中的人物!周慧玲當時也很驚奇,怎麼自己要研究的對象居然就在眼前!

 「回到國內來,就跟繼續待在美國不同了。如果當初繼續留在美國,我想應該會持續從事戲劇研究這個學術領域,畢竟人在異地,說要創作,總覺得心裡面有些空洞,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又是不同的感情,所以在『創作社』要結成的時候就決定,未來要司職戲劇創作這個區塊。」

 過去在護校時代所鍛練出來的紀律與毅力,即使現在仍然受用於排戲時那些有計畫有效率的作為;在美國做了很多學術研究,甚至對歷史、戲曲、人類行為、心理分析等等進行深度探索,這些也豐富著周慧玲的創作能量!集編導才能於一身的周慧玲,覺得自己雖然是個雜學派,未來希望還能有更多元豐富的學習與成長!

-----------------------------------------------------------------------------------


《周慧玲 李易修 小檔案》

◎周慧玲

 創作社劇團核心團員、資深編導。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副教授,「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主持人。劇場作品:創作社劇團《不三不四到台灣》編劇導演、《影癡謀殺》導演;《Click,寶貝兒》編劇導演;《驚異派對-夜夜夜麻2》導演;《記憶相簿》編劇導演;《天亮以前我要你》編劇導演。其他著作:《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一九一○ ~一九四五》,及其他學術論文散見社會學、歷史、藝術、戲劇期刊。二○○九年作品《少年金釵男孟母》。

◎李易修
 二○○二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專業劇場工作者,表演類型廣泛,包括南管音樂、梨園戲、崑曲,現代劇場,並繼續嘗試各類不同類型的表演。曾隨「漢唐樂府」及「心心南管樂坊」於歐洲多國巡迴演出。近年作品較集中於傳統劇場及傳統音樂領域,二○○五、二○○八年巴黎國家小艇歌劇院,編導及演出。二○○六∼○七年編導作品:「國家國樂團」精緻系列音樂會,擔任編導及詞、曲創作。作品《英雄•美人•花月夜》入選為第五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二○○八年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南北管戲《大神魃》,二○○九年帶此戲赴法參加亞維儂OFF戲劇節。  記者邱麗玥攝

原文轉載自【2009-07-05/人間福報/悅讀周報/B1版/薪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