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本報記者程嘉文】

 5月1日凌晨,美國海軍突擊隊搭乘直升機,襲擊位於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市郊一座豪宅,一舉擊斃頭號通緝恐怖分子賓拉丹。這一戰除了擦亮「海豹」(Seal)特戰小組的招牌之外,也再度展示先進夜視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具備的重要性。

微光夜視鏡 放大光源

 目前最常用的夜視鏡是「微光夜視」,將微弱光線放大到足供肉眼辨識的地步。因為自然環境通常總會有一點背景光線,因此通常也稱為「星光夜視鏡」。

 星光夜視鏡的原理,是以光學鏡頭將由物體反射出來的微弱光線,聚焦成像在光電管前端,能量轉換為電子後,利用光電管放大數千倍到數萬倍,再由光電管尾端的螢光屏,轉換成肉眼可見的明亮影像。

 至於現在流行的數位相機,通常在觀景螢幕上呈現的夜間影像,也比實際的景象要亮得多,是否就是星光夜視鏡?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工程系教授孫慶成指出,兩者接近,但不盡相同。

 數位相機透過感光元件(CCD/CMOS等)感應光子,轉換成數位訊號。感光元件的靈敏度高於肉眼,因此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微弱光線,然後透過相機「核心」電子系統的增益,將訊號還原成影像,呈現在觀景螢幕上。過程當中相機的電子系統會計算光亮與色偏的調整,以及消除雜訊。而這方面的影像處理技術,也是考驗各廠牌相機畫質差異的關鍵。

 相較之下,星光夜視鏡藉電力直接放大光源,數位相機是電子增益訊號。

 夜視鏡放大光量的幅度,也遠大於市面一般數位相機。不過,隨著數位攝影科技日新月異,兩者已開始出現合流之勢。

主動紅外線 少了色彩

 紅外線(紅外光)是指波長超出可見光範圍的光波,因為肉眼看不到光,因此也可用在夜視領域。

 主動紅外線夜視的道理,跟一般燈光照明相同,透過一個發射紅外光的燈具照射目標,反射回來的紅外光,再在夜視鏡內轉化成為圖像。孫慶成指出,這時已經沒有所謂「顏色」的定義,只有紅外光的強弱,因此轉換出來的圖像也是黑白。

 主動紅外線夜視最大的好處是畫面清楚,除了沒有色彩以外,就跟一般燈光照明接近。但缺點是必須發射紅外光,如果敵人也有紅外線夜視設備,在戰場上仍然會洩漏行藏。因此在軍事用途上,主動紅外線照明已經不大流行,但對一般民間範疇,例如保全系統的監視攝影機,因為對付的不是高科技敵人,所以「紅外線燈+紅外線攝影機」的搭配,仍然是常用的組合。

 在生活中常見的監視攝影機,如果鏡頭旁邊有一個(或多個)「永遠不發亮」的燈具,就是主動紅外線攝影機。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已經可以調整成白天利用一般可見光拍攝,入夜後光度不足,就自動啟動紅外線燈光,攝影機同時轉至紅外線模式。

被動紅外線 可測發燒

 環境中其實並非有紅外光燈,才會有紅外線存在。所有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會放出一定的熱量輻射。如果溫度夠高,就會變成可見光;溫度不到此一臨界的物體,發出的就是不可見的紅外光。因此,如果測量環境中所有物體散發的紅外光輻射,也可以達到分辨的效果。

 最早成功應用紅外線來追蹤熱源的武器,是一九五○年代的響尾蛇飛彈。響尾蛇飛彈的尋標頭,能感測敵機引擎發出的高熱,指揮飛彈朝向熱源飛去。

 1958年9月2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飛彈空戰,在台灣海峽上空展開。美軍將剛服役的響尾蛇飛彈,祕密提供給中華民國空軍。在空戰中國軍共射出6枚響尾蛇,擊落4架共軍戰機。

 現代的紅外線追熱技術,已進化到可將環境中的熱源差異,轉換成「熱影像」顯示在螢幕上。除了電影之外,一般人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熱影像儀,就是裝在出入境關口,測量旅客有無發燒症狀的儀器。

 許多熱影像儀的畫面裡,高溫物體往往呈現是黃或紅色,溫度較低的背景則是綠色。台大物理系教授吳俊輝解釋,其實這些都是「假色」,是儀器在顯示時故意設計,使特定光度紅外線呈現特定顏色,以利使用者辨識。


----------------------------------------------------------------------------------------------------------------------------


《新聞中的科學》

跟著紅外光夜襲 反而被看清

【本報記者程嘉文】

 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突襲案例,都是利用夜間進行。戰場上到了夜晚就一片黑暗,防禦者非常不容易察覺敵人來襲。

 不過黑夜不只困擾防守者,對攻擊者也是麻煩。尤其進攻方必須在黑夜中移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下,光是走路都寸步難行,更不要說依計畫按時抵達位置、發起攻擊。火把、燈光等照明設施,雖然解決「行不得也」的困境,但也使自己完全失去偷襲效果。

夜襲好時機 要有點光

 所以,大家都知道夜襲具有相當大的效果,但要成功發動夜襲,困難度卻極高。真正能夠發動夜襲的時機,往往不是真正「月黑風高」,而是滿月等稍有光亮的日子。

 二次大戰時,人們發明雷達,以無線電波代替眼睛,解決不少「視不見物」的問題。但是雷達只適合用來探索空中或海面目標,對於環境複雜的地表,無法發揮效果。

 1944年底,德軍在西歐發動大反攻。由於聯軍完全掌握制空權,德軍白天幾乎無法活動,只能利用夜間。當時德軍曾製造「人造月光」,就是利用大量的探照燈向空照射,藉著雲層反射,讓地面不至於一片漆黑。只是這種方式需要集中極大量的探照燈,更需要天氣狀況(雲層)幫忙,而且攻守雙方都可以對「人造月光」加以利用,效果仍不理想。

戰車紅外光 逐漸棄用

 1950年代,主動紅外線夜視技術開始應用在陸軍裝備上。首先是戰車上除了裝有一般可見光車燈,還有紅外光車燈。戰車駕駛員將潛望鏡換成特殊的紅外線形式,就可以在夜間「開燈行駛」,不必擔心被敵人發現光亮。

 這樣只是解決了夜間行駛的問題,但戰車夜間還是無法看到敵人。因此只能在入夜前預先測量好附近地形地物,根據預設的距離與方位數據來開砲。

 如此也代表,戰車到了夜間就完全不能移動,否則就是睜眼瞎子。駕駛的紅外光燈光量很弱,範圍只有幾十公尺,僅能用於行車,對於數百公尺外的敵人,完全無能為力。

 於是1960年代,美國在M48與M60戰車上,裝上一具大型的紅外光探照燈,有效距離可以達到2000公尺以上,足供乘員在夜間進行搜索與瞄準。許多越戰時期的舊照片上,都可看到這種裝在砲塔前端、砲管上方的探照燈。

 不過戰場上所有主動偵測系統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發射光波(或聲波、電波)「看到」敵人的同時,也會被敵人看到,而且「洩密範圍」比「有效範圍」還大。隨著紅外線夜視系統愈來愈發達,這種在戰場上打開探照燈「大放光明」,簡直就是自我送死。因此新一代戰車不僅不再裝紅外線探照燈,連駕駛燈也逐漸放棄紅外光燈。

熱影像儀 能看穿霧氣

 當然,紅外光燈被淘汰,不是軍方再度走回「日入而息」、放棄夜間作戰,而是找到更好的夜視方式。例如星光夜視儀,就取代了主動式紅外線夜視。不過星光儀呈現的畫面,究竟是將夜間微弱光亮極度放大的結果,還是遠不及白晝畫面清楚。如果敵方採取偽裝、掩蔽,幾乎不可能辨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1980年代之後,被動式紅外線熱影像儀,也逐漸成為戰車的標準配備。以我國現役的M60A3或CM11戰車來說,使用美製AN/VSG-2熱影像儀,最大有效範圍可達4000公尺。甚至在白晝有霧情況下,也能夠協助「看穿」。

原文轉載自【2011-06-13/聯合報/AA3版/新聞中的科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