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全球太空競賽白熱化,目前美國、前蘇聯、中國、印度和日本,已經成功登月。而就在各國努力展開重返月球任務同時,台灣也有新進展。中央大學團隊自主研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有機會成為台灣參與的第一項國際登月計畫項目。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表示,「深太空其實是個高游離輻射的環境,我們電子元件壽命會衰退,輻射劑量累積的速度在各個不同階段、各個不同太空天氣的條件底下,更進一步去了解太空環境,對於未來衛星任務,甚至要派太空人或其他生物體上去的話,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想讓探測儀在太空環境下運行並不簡單。過去團隊大多以低軌衛星計畫為主,這回首度打造深太空的科學酬載,就面臨嚴峻的太空游離輻射環境以及熱控挑戰。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指出,「長寬高要小於10公分x10公分x3公分,然後重量不可超過400公克,就是1包茶葉的重量,在從地球飛到月球那個加熱跟冷卻的環境,還有月球表面上的熱控環境去判斷有哪些元件可能會過溫,我們可以怎樣在有限的空間、重量底下,加入我們所需要的熱控元件。」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周怡萱提及,「軟體就是可能突然電流、電壓不正常,就是一步步的除錯,然後再改正版本。」 同系的學生龍潔則說道,「酬載裡面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控制系統的電腦之外,就是一個量測輻射劑量的IC這樣子。」 小小科學酬載重量只有400克,卻是台灣探測深太空輻射環境的先行者,目前已經抵達日本,加入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白兔-R第2次任務,預計最快今年第4季就會到美國搭乘獵鷹9號火箭升空、展開任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