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氣象局,週二(9/19)各地為晴到多雲,環境吹偏東風,僅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降雨,白天各地高溫為32至34度,感受悶熱,外出請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而低溫普遍為25、26度左右,感受稍涼;午後在各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整體降雨比今天緩和,不過局部雨勢仍明顯,伴隨雷擊及強陣風,下午外出活動請留意天氣的變化。
週二至週四多雲到晴,天氣悶熱,西半部高溫約32至35度,東半部約31、32度,各山區、南部地區午後仍有局部雷陣雨;至於週五至週日(9/22至9/24),受到東北風影響,北臺灣高溫稍降至29至32度,北部、東半部降雨機率提高,有局部短暫陣雨。
至於大家期待的中秋連假天氣如何呢?根據「觀氣象看天氣」氣象粉專表示,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最新的預測資料,約4至5天後跨赤道氣流、西南季風又逐漸滲入菲律賓東方海面,跟太平洋高壓南緣的偏東風輻合,逐漸建立季風槽,也就是所謂的「颱風窩」。
粉專分析,要在季風槽內孵出颱風,通常要花較長時間去整合低壓擾動等各方勢力。至於中秋節會不會有颱風?粉專認為,距離中秋節約還有11天,推算5天後季風槽若順利建立,再花個幾天整合孵出颱風,「孵出颱風後還要朝台灣而來...」,只能說還充滿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而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專欄指出,最新各國模式模擬第8至10天(9/26至9/28),「西北太平洋」有多個熱帶擾動活動的跡象,但各模式所模擬的生成時間及位置大幅調整,且不同模式間的強度差異亦不小,代表「不確定性」很大,不宜草率作「颱風擾中秋」的推論,應耐心觀察。
原文轉載自【2023-09-19/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