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觀止》以古鑑今,啟發新一代人奮進

中大新聞

2023/03/29 遠見
去年底,《今文觀止》出版後旋即引發關注,書中還原一段段清末民初、曾被忽略的名人軼事,重新為一些歷史人物定位,為近代中國歷史再添新頁,也將啟發這一代人的奮進。
今天的社會,是從昨天演進變遷來的!
 
去年底,名為《今文觀止》的新書,出版後旋即引發關注,除了書名與《古文觀止》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容更是引人入勝,作者用類似「傳記文學」的筆觸,還原一段段清末民初、曾被忽略的名人軼事,縝密而細緻地勾勒近代中國歷史的樣貌,傳述高貴情操、再現鮮活身影。
 
《今文觀止》作者張作錦,終身只有一個工作:記者。他從地方記者做起,曾任《聯合報》總編輯及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更是當前新聞界「總統文化獎」唯一得主,獲頒二等景星勳章。
 
由於童年歷經戰亂與動盪,讓張作錦的文章蘊含動人的民族情懷。他在自序中點出撰寫初衷:「希望年輕讀者能從中了解一些故實,知道社會是如何變遷演進的。」一席話表面上是期待,實際上卻憂心忡忡。
 
因此,他「試從故紙看今朝」,呈現動蕩時代下,那些歷史人物的人生,文字中帶有刺激、失落、創新、希望,重新為一些歷史人物定位,也點出許多時勢所造的英雄。
 
國力強盛者得天下
端看《今文觀止》書名,不難與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的《古文觀止》相提並論,但《古文觀止》的文章只選到明朝末年,本書的誕生,可以說為近代中國歷史再添新頁。
 
書中,將清末民初約100年間出生的36位精英,包括兩位外國人,以及一位明朝先行者的故事匯集串連。並以文壇大師胡適的《國家是我們的青山》做為開場白,從宏觀的思惟解讀生而為人,都要有一個國家做為安身立命之所,這也讓張作錦感嘆:「若是國家沒有了,我們到哪裡去呢?」
 
張作錦以「弱國無外交」舉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在雅爾達密約中出賣中國,國民政府被迫與莫斯科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因此獨立,顯示在列強的環伺下,當時的中國不得不與蘇聯結盟自保,卻也呈現國家力薄的殘酷事實。
 
這篇文章映照出當前中華民國的處境,執政黨的親美抗中路線,是否有值得再思慮之處。
 
張作錦也盤點把「賽先生」(Science)引入中國的徐光啟;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與鄭觀應,則被喻為清代兩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們都是中國得以擺脫以管窺天的關鍵。
 
書中,亦有許多心酸血淚的故事,例如以《獄中題壁》一詩述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聞名的譚嗣同,有感清朝積弱不振,期許透過戊戌維新的「變法」,讓國家更顯現代化未果,還成了六君子死難的其中一員,遭慈禧太后以鈍刀行刑30多刀亡命。
 
救國靠武力,建國靠文化
而一個國家的去留,可用一句話形容:「救國靠武力,建國靠文化。」張作錦藉此介紹梁啟超、錢穆、陳寅恪、俞大維、張元濟等「文化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陳義芝為《今文觀止》撰寫跋時,特別點出張作錦花了篇幅描述梁啟超,培植文化素養從自己做起。
 
張作錦摘錄梁啟超的兩篇文章,包括痛責徐志摩、陸小曼的證婚詞,以及抵拒袁世凱稱帝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同時引用梁寫給在美讀書子女的信,強調品性訓練的重要。
 
陳義芝認為,張作錦評論梁啟超拒絕袁世凱的威脅利誘,是展現對國家人民的「忠」;忍痛以對徐志摩的師生情誼,則是對倫理綱常的「誠」,所以「有此忠誠,乃有斯人」。
 
而論人格風範,陳義芝則舉書中所提,曾任北京清華大學與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抗戰期間主持西南聯大校務時,賣車、辭退司機,把能賺的外快通通拿來補助教師,其妻還得出外擺攤貼補家用,與現在大眾對教育工作者的印象截然不同。
 
張作錦為了更理解梅貽琦,三訪西南聯大故址,徘徊校園時,深刻體會當時身處困苦的生活環境,仍為培養後進而盡心盡力的精神。
 
「天下有哪個政權禁得住『權力』的考驗?」陳義芝認為,張作錦觀照政局發展,檢驗改朝換代之際,人們的夢幻與誤判,感嘆知識分子殉身以抗議,血淚斑斑,為國捐軀的王國維、老舍、傅雷都是「殉文化」的文化大師。
 
由此可知,國力的「硬」與文化的「軟」,都是建構國家的基礎,但在過程中,總誘發許多不可避免的「政治事件」。
 
張作錦的故紙堆中就有許多政治事件,但對於這些事件的根本與結果,各方的褒貶與解讀不一。
 
就拿「西安事變」來說。近代中國有三大風雲人物,包括蔣介石、毛澤東和張學良,蔣、毛左右中國的命運,而張在1936年發動的「西安事變」,迫使蔣停止全國性內戰,毛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則度過了十分困難的階段,隨後迎來抗戰的大發展。
 
一場事變,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而引爆者張學良被定位為政治犯,遭幽禁台灣深山。
 
張作錦在書中提及張學良晚年的一首詩,為自己傳奇的一生留下註腳:「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談中國的盛衰成敗,他認為總繞不過張學良。
 
在台灣,也有一位「政治囚徒」,就是葉公超。張作錦認為,相較於張學良,葉公超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居然「不告而囚」。
 
這要從時任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的兵變案講起,發生在1955年、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經徹查,葉公超換來的對待是長期禁足,不得離台半步;此外,他直到病逝還是政府一品大員,也就是行政院政務委員和總統府資政,地位崇隆,更讓人摸不著頭緒。
 
其他如俞大維建立的兵工署不僅支持抗戰,也為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奠定根本;商人盧作孚主導的「宜昌大撤退」雖然鮮為人知,卻也為八年抗日預留資源。
 
張作錦提的每一場政治事件,都是組成中國近代歷史的養分。
 
實事求是,實現歷史即人生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呂學錦閱畢《今文觀止》,認為張作錦的故紙鋪陳在歷史長河轉彎處,民族社會有志之士探索、面對危急存亡之道,尋找轉型升級契機方法的點點滴滴。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洪蘭為《今文觀止》撰寫的序言推崇,本書彌補了當前歷史教科書的不足,在抄襲氾濫的現在,做學問的態度值得敬佩與效法。
 
如同國史大師錢穆在《中國的歷史精神》所言:「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張作錦的《今文觀止》,闡述的就是現代社會與人生的演進與變遷。
 
而書中的人物洗盡鉛華,時刻都在追求國家與自我的進步。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在《今文觀止》出版者的話提及,本書透過上世紀關鍵人物的言行,啟發這一代人的奮進,為讀者打開一扇自大又自卑的大門,樹立一個全球化下不進則退的標竿。
 
不同於中國歷史的24史,以純粹記錄為主軸,看了《今文觀止》收錄的故事,不僅接上歷史的軌跡,也能深究歷史的意義。

原文轉載自【2023-03-28/遠見】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