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在地與科技合作 打造世界首創無人海洋牧場

 
為了避免衝擊陸路水土資源,政府近年推動海上箱網養殖,希望漁業永續發展,並提升養殖業國際競爭力。國立海洋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張忠誠率領的團隊由此發想,運用AI、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自動化養殖專家技術,在屏東、新北貢寮進行智慧化箱網養殖試驗,發現可減少花費、降低漁民進入門檻,大大提升飼養效率和獲利。 
 
而這項技術成功的關鍵,是在科技部的經費和大數據資料庫支持下,海大團隊利用洋流、海水鹽度、天氣等環境背景值,融合特定魚種飼養的關鍵know-how,包括適當水溫、溶氧量等監測資料,於箱網養殖場域建置水下生物監控分析系統、感測器、攝影機、旋翼機等設備,將海鱺、金槍魚等高附加價值魚種生活環境,維持得穩定又健康。 
 
張忠誠指出,找出各個產業痛點,以大數據資料庫當後盾,善用AI、物聯網技術,就能相輔相乘,打造升級轉型契機。 
 
AI揪失智密碼  身體大數據嗅端倪 放心安老真幸福
 
近年來,AI深度學習與大數據分析,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尤其廣泛,台中榮總、南台科大與中央大學專家組成的團隊,便是將相關技術應用於失智症的早期發現,透過身體各項數值蒐集判讀,做的不只是預測或疾病診斷,而是精準健康處方。 
 
根據粗估,全台失智或輕度失智的民眾大約20到40萬人不等,由於失智會導致認知退化、功能障礙,最後長年臥床、肌力流失;過往無法早期發現、提早治療,成了許多家屬心中的痛。因此研究團隊利用既有的健保資料庫,並徵求近200位高齡長者,累計蒐集逾20萬筆生理數據,包括走路步態軌跡、心跳呼吸頻率、腦波訊號等等,與血糖、膽固醇、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等數值串聯,丟進AI模型,截取重要生物標記,AI就可檢測出受試者是否失智或輕微失智,目前辨識率已達到90%以上。 
 
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暨前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副院長黃敏偉表示,除了靠客觀數據找出失智訊號,AI還可進一步協助長者提高認知功能,像是透過人機介面進行互動遊戲,訓練短期記憶能力;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的過程中,藉由測得的心跳呼吸、腦波數值等生理訊號,找出長者的真實喜好,電腦自動判讀後,再重複播放,便能有效刺激、進一步強化健康,最後甚至可驗證治療的實際成效。 
 
黃敏偉點出,AI及大數據可突破單純人為評估與治療的侷限,用更精準有效的方式,帶領人類健康老化,因此資料數據的累積,為精準治療及預防醫學奠定重要基礎。 
 
結核病AI剋星  最大生醫資料庫在台灣
 
同樣應用在醫療領域,科技部補助的研究計畫「AI結核菌自動鏡檢系統」不僅成效卓著,檢測準確度高達90%以上,同時累積資料庫影像超過140萬張,是全球最大結核菌影像資料庫。
 
計畫主持人、科技部補助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主任孫永年指出,過去檢測結核病的方法,是病理師利用電子顯微鏡、靠肉眼分析痰液抹片,不過人類會疲勞、有情緒、檢查耗時費力,因此準確率只能在70%左右。但有AI深度學習偵測技術,加上可自動辨識是否為雜質或其他菌種,讓每份檢體抹片只需3分鐘就能結果出爐,明顯提升檢驗效率。 
 
有鑒於結核病名列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每年新增的結核病患大約1千多萬人,在東南亞、非洲盛行率相當高,台灣憑藉大數據和AI領先優勢,這項技術將可望打國際盃,為全人類醫療做出貢獻。
原文轉載自【2021-12-24/天下雜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