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台灣在5月13及17日,5日之內兩度大停電。在周六(29日)前又因電廠機組年度維修而連日供電緊張,供電不穩已令民間怨氣日重。在中美角力及兩岸關係惡化背景下,蔡英文政府力倡台商回流,全球晶片荒又榨盡吃電怪獸半導體業的產能,讓供電穩定已上升到國安層次。有台灣電力學者向香港《蘋果》表示,台灣政府廢核脫離現實,大增再生能源佔比也有供電不穩危機,加上半導體業耗能巨大,預測停電或會成為新常態。

 
台灣本月兩次大停電,分別影響約400萬戶及約66萬戶。2017年「8.15大停電」更有688萬戶受累。力推2025實現非核家園的台灣總統蔡英文一直強調不缺電,但任內3度大停電已嚴重衝擊民眾信心,甚至有意見認為停電的殺傷力較疫情高。
 
台灣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分析,台灣近期的大停電絕非個別事件,而是面臨缺電危機的警號,如官方能源政策繼續錯失「台灣就完蛋」。
 
雖然官方曾表示5.13大停電當日的電力備轉容量率(應付故障所預留的發電量,少於10%即供電吃緊)仍有10%,強調不存在缺電問題,但梁啟源指出目前的備轉容量率被高估,因為將再生能源的發電也計算在內。
 
他認為,儘管太陽能可佔當中7%,但一到晚上就歸零,加上近期旱情,水力發電量大減卻被仍計算,無法反映台灣真正的電力備轉容量率,他估計5.13當日的備轉容量率可能不足6%。
 
此外,台灣的用電高峰為7、8月,到時用電量絕對比5.13及5.17為高,如台灣的能源政策不改善,供電穩定性只會越來越差,將來限電、停電或許會成為常態。
 
梁啟源又提到,台灣北部、南部的供電不平衡,北部部份電力靠中南部提供,而隨著北部的核電廠數年內將停止運作,「南電北送」只會加劇,輸電幹線的承載能力只會更吃不消,全台電網恐有崩潰危機。
 
在官方的「非核家園」政策下,台灣的第二、第三核電站將分別於2023年及2025年停止運作,屆時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將增至20%。
 
梁啟源指出,官方曾定下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增至10%的目標,但去年最終僅實現5.8%。而且,台灣受到地理環境、人口因素所限,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其實有限。剩下不足5年時間,要把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在2025年時大幅增至20%,他斷言「完全是做不到」。
 
在國際層面方面,由於台灣要和國際社會一樣達成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因此在火力發電不容繼續發展,而再生能源供電「上不來」的情況下,梁認為當局有必要讓核電廠延役,以確保電力供應及達到減排碳目標。他指,不少定下碳減排目標的發達國家也是核電國家,像日本即使經歷核災後也無法放棄使用核電。
 
據台灣經濟部能源局資料,去年全台耗電2,712億度,較2019年增加55億度,漲幅約2.4%。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去年頭11個月,日、韓、印度、巴西等國分別減少用電1.4%至3.6%,只有大陸和台灣分別增加3.7%和約2%。
 
經濟部上周一(17日)發表的電力報告指,去年台灣電力增長率2.1%,遠高於近10年平均,估計至2027年,每年耗電量以2.5%增長,屆時備轉容量率提升至20%。按上述增長率推算,台灣2025年的耗電量會突破3,000億度,達約3,067億度。
 
台灣耗電急增與其工業用電直接有關。在中美角力和疫情背景下,全球加速產業鏈重組,蔡英文落力呼籲大陸台商回流。加上晶片荒,各大工業國莫不仰賴台灣供應晶片,令台灣供電穩定上升到戰略安全層次。
 
半導體產業極為耗電。據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4月估計,台灣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達65%,大陸僅佔5%。當中僅台積電便佔晶圓代工市場55%。
 
被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作為世界最大晶圓代工廠,據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估算,該廠年用電佔全台總耗電4.8%,超過台北市總耗電量,如它的製程由5奈米升級至3奈米,總耗電佔比更會升至7.2%。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前理事長、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盧展南指出,扶持半導體業是政府政策,加上台商回流擴產,台灣產業結構不改的話,只能不斷增加發電滿足需要,但「台灣是小地方,能找到適當地方建新電廠的機會不多」。
 
他指,現時是在電廠原址換上更大型的發電機組應付用電成長,致電廠、輸電線與變電所的規模越來越大或集中,但「電力系統最怕就是單一電廠太大」。
 
盧展南解釋,供電設備故障或其他突發事故也會對電力系統造成頻率電壓擾動,如保護系統被觸發致「跳機」,電廠太大便可能令整個供電系統崩潰變成大停電。
 
台灣電力結構與政策不改,梁啟源認為未來供電不穩將成常態,直言台灣的投資、經濟增長及就業等必定因此大受影響,當中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業因本身耗電量大的特性更首當其衝,台灣未來經濟甚至因此恐有被拖垮的危機。
 
至於解決方法,除了梁啟源警告不應輕言棄核外,盧展南也指備轉容量率的計算要貼合真實情況,更重要是改變公營發電廠獨大,增加供電彈性,才能提升電網韌性,防止大停電。他建議,官方應利用市場機制在不同區域引入小型的,毋須24小時運作的不同類型發電設施,當供電系統不穩或需求過大時,可快速啟動加入供電,儘快回復電網供需平衡,而僅靠大型電廠發電,「機組如果跳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重啟」,會增加停電風險。
 
原文轉載自【2021-05-28/蘋果新聞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