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何榮幸、林欣誼採訪】
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包容,不僅表現在對於日式飲食、大陸菜色、美式速食等三大系統的融合,近年更接納外籍勞工、配偶等新移民影響,讓東南亞菜系也成為台灣飲食「混血基因」的一環。由於各種飲食潮流多元並存,當前台灣社會的「吃到飽文化vs.慢食運動」矛盾現象,本土飲食復興與米其林餐廳國際刺激並存,似乎也就見怪不怪、各安其位了。
新移民人數超越原住民而成為第四大族群後,越南料理、泰式辛辣酸口味、印度咖哩、香甜印尼菜紛紛進入台灣人的腸胃。從北部桃園到南部美濃,新移民聚落飄散出的母國味道,正影響為數眾多的「新台灣之子」。一、二十年之後外配子女將成為台灣社會中堅力量,屆時「台灣的味道」勢必注入更多東南亞色香味。
至於台灣社會勇於求新求變的飲食潮流,光是九○年代至今,就已歷經青少年的速食店、紅茶店及哈日、哈韓文化;上班族的啤酒屋、咖啡館、居酒屋文化;家庭聚會的土雞城、溫泉餐廳、花園餐廳、野菜餐廳流行;以及各式茶藝館、異國美食、食補文化、火鍋文化;再加上三分鐘熱度的葡式蛋撻風潮、方興未艾的紅酒文化,台灣社會的「喜新厭舊」流行替換速度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如此,台灣人最厲害之處,仍是把所有異文化都予以「台灣化」的能力。美食作家焦桐以這個生動的例子,說明日本生魚片在台灣的「變身」:「台灣特有的『龍船生魚片』,就融合了和漢料理形式,一艘龍船滿載著各種海鮮:龍蝦、生魚片、牡蠣、透抽、扇貝、干貝、牡丹蝦、帝王蟹、海菜……船上還有乾冰營造氛圍。」
這就是台灣飲食國際化後,自行發展出來的「生猛有力的台灣味」。彷彿是台灣人好客精神的延伸,一桌桌「澎拜」(台語豐盛之意)的異文化混合菜餚,正引領台灣繼續與國際潮流結交朋友、相互激盪。
※本月專題感謝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研究人員石文誠、吳佳霓、謝佩瑤、陳怡菁提供意見與協助,並感謝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提供會訊文章參考。
原文轉載自【2010-01-03/中國時報/A3版/呷飯一百年導論三之三本土VS.國際篇】
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包容,不僅表現在對於日式飲食、大陸菜色、美式速食等三大系統的融合,近年更接納外籍勞工、配偶等新移民影響,讓東南亞菜系也成為台灣飲食「混血基因」的一環。由於各種飲食潮流多元並存,當前台灣社會的「吃到飽文化vs.慢食運動」矛盾現象,本土飲食復興與米其林餐廳國際刺激並存,似乎也就見怪不怪、各安其位了。
新移民人數超越原住民而成為第四大族群後,越南料理、泰式辛辣酸口味、印度咖哩、香甜印尼菜紛紛進入台灣人的腸胃。從北部桃園到南部美濃,新移民聚落飄散出的母國味道,正影響為數眾多的「新台灣之子」。一、二十年之後外配子女將成為台灣社會中堅力量,屆時「台灣的味道」勢必注入更多東南亞色香味。
至於台灣社會勇於求新求變的飲食潮流,光是九○年代至今,就已歷經青少年的速食店、紅茶店及哈日、哈韓文化;上班族的啤酒屋、咖啡館、居酒屋文化;家庭聚會的土雞城、溫泉餐廳、花園餐廳、野菜餐廳流行;以及各式茶藝館、異國美食、食補文化、火鍋文化;再加上三分鐘熱度的葡式蛋撻風潮、方興未艾的紅酒文化,台灣社會的「喜新厭舊」流行替換速度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如此,台灣人最厲害之處,仍是把所有異文化都予以「台灣化」的能力。美食作家焦桐以這個生動的例子,說明日本生魚片在台灣的「變身」:「台灣特有的『龍船生魚片』,就融合了和漢料理形式,一艘龍船滿載著各種海鮮:龍蝦、生魚片、牡蠣、透抽、扇貝、干貝、牡丹蝦、帝王蟹、海菜……船上還有乾冰營造氛圍。」
這就是台灣飲食國際化後,自行發展出來的「生猛有力的台灣味」。彷彿是台灣人好客精神的延伸,一桌桌「澎拜」(台語豐盛之意)的異文化混合菜餚,正引領台灣繼續與國際潮流結交朋友、相互激盪。
※本月專題感謝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博)研究人員石文誠、吳佳霓、謝佩瑤、陳怡菁提供意見與協助,並感謝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提供會訊文章參考。
原文轉載自【2010-01-03/中國時報/A3版/呷飯一百年導論三之三本土VS.國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