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恐成常態 水庫功能重新定位

師生校友

2021/04/14 Yahoo新聞

 新水庫興建地址困難重重,溫室效應造成氣候變遷,可能隨時發生乾旱危機。學者認為早期興建水庫,多數具有農業灌溉功能,應該調整作為民生用水,至於農業用水可以河川、埤塘以及適度開放地下水源因應,才能面對枯旱帶來的挑戰及考驗。(李明朝報導)

 
台灣去年沒有颱風登陸,接著又進入枯水期,水情持續嚴峻,相關單位雖然採取戰備水井、海淡廠、再生水等方式因應,但實際如果能夠興建水庫蓄水,才能在枯水期間因應,降低缺水危機。
 
台灣現階段想要興建一座新的水庫,可說是困難重重,河川又無法有效留住水源,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吳瑞賢表示,以石門水庫來說,具有農業灌溉功能,以現階段而言,每年的周轉率四次以上,才能滿足民生、農業灌溉等用水,如果遇到水情不佳又需要犧牲農業,引發農民不滿,因此,當年石門水庫以灌溉為主,自然要對農業用水提出適度的補償,調整石門水庫純為民生用水之用,工業用水則配合專管供應,並且協助工業找到適合水源,有效調度,有關水價依水庫水量機動調整。
 
至於農灌部分,吳瑞賢特聘教授認為,以桃園來說,埤塘絕對是可以善加利用,再者可以使用川流水,部分區域適度開放地下水來做為農灌之用。地下水井等方式只能應急,學者認為興建水庫蓄水,才能讓台灣在未來面臨枯水期間拉長,能夠安然度過。
原文轉載自【2021-04-14/奇摩新聞】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