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推閱讀教育 柯華葳紀念研討會談數位閱讀

師生校友

2021/03/29 親子天下

 台灣閱讀教育的下一步該走麼做?台灣閱讀教育先驅柯華葳於2020年11月逝世,清大以「前瞻的閱讀教育」為主題,舉辦柯華葳教授紀念研討會,邀請學者以柯華葳生前的學術研究與理想為脈絡,探討閱讀教育的現況與可能。

 
台灣閱讀教育先驅、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柯華葳於2020年11月逝世,清大竹師教育學院為持續推動閱讀教育,在26日舉辦「台灣閱讀教育的永續藍圖—前瞻的閱讀教育—柯華葳教授紀念研討會」,邀請學者以柯華葳生前的學術研究與理想為脈絡,思考台灣閱讀教育的下一步。(看更多:謝謝您,柯華葳老師! 台灣跨入閱讀2.0的關鍵推手)
 
閱讀教育向下延伸 改變階級再製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系副教授李俊仁針對大型國際學生能力測驗研究分析,提出教育政策可能的方向。他指出,雖然台灣在兩次以閱讀調查為主體的2006年、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比型國際測驗(PISA,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針對各國15歲學生施測)中,排行上升,但也看到閱讀高、低成就群落差擴大:高成就群百分比從5.2%成長到10.9%,低成就群百分比也從15.6%上升到17.8%。
 
李俊仁也引用另一份國際研究指出,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家庭社經背景影響,隨著年齡擴大;而家庭社經背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因素,甚至高於新加坡、香港。這也是個警訊,值得教育政策規劃者思考:「台灣的教育能否改善原生家庭的狀況,讓原生家庭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變異降低?」
 
李俊仁認為,台灣的閱讀教育有「重中間輕兩頭」的現象,閱讀推廣多半著重於國中小,缺乏學齡前和高中階段;他也認為,台灣閱讀教育在「拔尖」已有顯著成果,但扶弱和全面提升似乎仍有加強空間。李俊仁引述國際研究顯示,受學前教育的年份及學前教育辦學品質,和PISA成就有高度正相關。他建議,提升學前教育入園率、教學品質,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各科整合降低學科閱讀困難
 
為什麼孩子會閱讀,還是看不懂課本、不會答題?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指出,自然、歷史等學科領域教科書通常使用學術語言進行書寫,有不同的學科特性,加入不同領域的學科詞彙與文本結構;當學生對詞彙的認知不足,或是教科書內容組成過於複雜,將導致閱讀難度增加,學科閱讀成效就會不好。
 
陳明蕾表示,國語課本學會的代名詞推論,不見得可以套用在其他學科的閱讀;即使學會閱讀方法,學科詞彙的廣度、深度仍會影響閱讀。舉例來說,孩子對於「運動」一詞的理解可能是在操場、體育館的體育活動,當孩子一看到歷史課本中的「革新運動」,就會產生認知混淆。
 
針對解決學科特性造成閱讀困難的解方,陳明蕾表示,可提升特定領域知識的一般性閱讀教學,在現有教科書中加入特定知識詞彙、跨學科整合,例如小學國語課文《種子的旅行》,結合自然科種子傳播的科學概念;另外,教師也可以先行提供相關的一般性科普文本,讓學生思考內涵的問題及方向,再開始閱讀學科課本。
 
陳明蕾指出,只要老師願意協助,學生的閱讀表現就有機會向上發展,各學科可以建立學科資料庫,由非學科專家、學科專家的老師合作,找出適合的教學模式。
 
雙媒介並重 翻轉數位閱讀態度
 
柯華葳長期研究閱讀能力與識字歷程,曾為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台灣計畫主持人,認為面對數位時代,學生必須有能力數位閱讀。但數位與紙本閱讀有何異同?學生的數位閱讀能力又要如何改善?(看更多:培養數位閱讀素養就是培養數位自學力,第一步從有目的的搜尋開始)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博士劉宜芳,與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副教授辜玉旻共談「雙閱讀素養——紙本與數位閱讀」,分析紙本、線上閱讀的差異,指出雙媒介閱讀素養需要並重發展,也要翻轉民眾對於線上閱讀的態度。
 
劉宜芳說明,傳統的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擷取重點、整合、推論、提取相關主題經驗等閱讀策略;不同的是,數位閱讀時,前向推理的重要性與使用頻率更高,且訊息搜尋與瀏覽需要交互循環,增加讀者認知負擔,也要由讀者自行判讀內容的可信程度。
 
辜玉旻指出,數位閱讀能力相當仰賴紙本閱讀能力,但2016年台灣在PIRLS全球50國排名第8、EPIRLS全球14國排名第7,可見台灣的紙本、數位閱讀能力落差太大。研究也發現,學生雖然較喜歡數位閱讀,但在紙本閱讀環境下的理解表現較好,需要筆記或深讀時,紙本閱讀仍舊較受青睞。
 
對於紙本與數位閱讀的發展,辜玉旻指出,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年的調查,台灣成人與學生的網路使用習慣皆以休閒娛樂為主,閱讀電子書、線上學習的比例僅有31.1%、26.3%。她認為,閱讀能力要靠學習養成,未來必須提升學生雙閱讀、培養依照閱讀目的選擇閱讀媒介的能力,把娛樂目的轉往學習目的,培養在學習上應用數位閱讀的習慣。
原文轉載自【2021-03-29/親子天下】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