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隨著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愈來愈多產業導入AI技術,使得AI人才炙手可熱。專長為程式語言設計的資訊工程學系,因而一舉躍升熱門科系,受學生歡迎的程度直逼電機系。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以下簡稱中央資工)教授蔡宗翰表示,AI是近幾年的新興趨勢,目前系上幾乎所有課程或多或少都與AI緊密結合。其中,由他開設的「自然語言處理」、「社群媒體探勘」更是標準AI課程,除了透過電腦理解人說的話、寫的文字,也試圖用AI分析社群媒體的訊息傳播、假訊息偵測,用途相當廣泛。 蔡宗翰指出,就業界趨勢來看,也朝向產業AI化、AI產業化發展。產業想導入AI,以台灣領先或強勢發展的產業較有優勢,如半導體業;而台灣企業創意十足、民眾數位化程度高,可做為創意性AI產業先行試驗場域,AI產業化的發展性也相對看好。 因此資工系畢業的學生,成為各產業搶手人才。有人進入半導體業、一般軟體業,也有人進入金融業發展智慧金融。這兩年來,更有不少學生選擇進入AI新創公司,擔任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 重視產學合作 培養就業即戰力 近年來中央資工成為學生填志願的熱門選項,對此,蔡宗翰認為系上循序漸進的紮實課程訓練是最大關鍵。除了學習基本程式語言,中央資工另針對AI人工智慧、資訊安全規畫重點課程,以一套完整的邏輯跟系統來教導學生。尤其是資訊安全,因為人工智慧的運作需要大量資料輔佐,因此如何使用對的方式蒐集、運用與保存資料,以AI興利,亦防AI之弊,是學生一定要知道的基本觀念。 其次,升上大三之後,每一位學生都要做專題,不僅發揮所學,也藉此實踐跨域的能力。蔡宗翰指出,跨域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將這個領域的東西,用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透過彼此不斷地討論、交流,最後才能做出符合雙方期待的成品。 中央資工相當重視產學合作,教授時常跟企業合作,將企業開出的題目,藉由學術力量完成,並兼具教育功能,讓學生參與。 蔡宗翰舉例說明,系上團隊曾幫中華電信做一個給客服人員使用的客服機器人,先讓AI機器人自動問問題、查找答案,再統整資訊、提供給客服人員作參考。經過以上基礎課程、專題實習與產學合作三階段的訓練,有效提高中央資工畢業生的就業即戰力。 在紮實的課程訓練之外,英文能力對於資工系學生而言也相當重要。蔡宗翰說,從大一開始,許多專業學科都是使用原文教科書,到了大三做專題,則需要閱讀大量的英文論文;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是,「寫程式的時候,學習資料還是以英文最為完備。」 到了大四,學校更規定每位學生都要修一門英語授課課程,除了上課全程使用英語,學生也要用英語簡報、報告,透過這樣的課程練習,對於英語聽說讀寫有一定的幫助。蔡宗翰笑著說,不是要把學生訓練成英語演講者,但是如果學生英文程度不夠,最起碼要懂得自學、要能跟外國人溝通,這樣將來畢業之後到國外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蔡宗翰(左二)帶領學生與美國Intel 進行產學合作,拓展視野。(照片提供/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學習力+求知欲 跟上科技快速發展 對於中央資工紮實的課程安排、英語訓練,目前任職於台積電、擔任IT 工程師的系友張博皓就很有感。他認為不論是系上的課程安排、選課資源,甚至是老師與業界密切合作的資源,都為他們帶來很大的幫助,「好處是你可以比較快知道外面在做什麼、知道外面的需求。」他認為這部分對於畢業後與職場接軌相當有幫助。 進入職場將滿一年,張博皓認為除了學校的課程學習,有兩項能力是進入職場後的必備技能。第一是團隊合作的能力,他認為念資工系不論是寫報告、做研究,有時候傾向單打獨鬥,但進入業界之後,如何跟別人的工作接軌、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相當重要。 其次是自學能力,身處一個瞬息萬變的產業,要因應職場趨勢、調整工作內容,隨時都會遇到新的問題,「一定要靠自己的自學能力解決。」 對於中央資工培養出來的學生,蔡宗翰很有自信地說「蠻好用的」,像是學習能力、團隊精神,都適合台灣產業的需求。以他與學生的合作經驗來說,學生聽得懂教授的需求、建議改進的技術,也能適時提出反饋,不會堅持己見,這算是一種優勢。 他最後也補充,未來想進入資工系,先決條件是「求知欲」,一定要有發現問題的意願、嘗試去解題的意願;同時,要有好奇心、學習力,「畢竟四年前的AI 技術跟現在又不一樣了。」 系所小檔案 系名: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特色:從基礎程式語言到專題研究、產學合作、英語授課,培養學生的跨域軟實力,順利與職場接軌。 生涯進路: 軟體工程師、IT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等。 原文轉載自【2020-12-22/udn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