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跟著108課綱一起上路,111學年起要占大學個人申請至少二成分數。大學招聯會今公開「三重二不」原則,三個「重」包括學習歷程重視學生有沒有解決問題等核心能力,重視校內學習活動勝過校外,重視資料真實性勝過完美度。另有兩個不,不是學系列出的參採項目都要具備,也不是以量取勝,描述學習過程的反思更重要。

 
三所大學主管今天出席記者會,分享審查方向。台灣大學副教務長詹魁元表示,台大重視個人申請管道,因為多數學系只能在這個管道看到學生真實樣貌。台大一定會看書面資料,且重視公平性,尤重視大家都一定修得到的部定必修課程,以及延伸的加深加廣課程。他強調「如果對一學系有興趣,加深加廣一定要修,才能說服面試老師。」
 
詹魁元也說,高中校內資源已經夠多,鼓勵學生做校內探索。學生不一定要一直參加校外營隊、活動,報名前可思考「如果這項活動證書不放在備審資料,我還想不想去?」如果還是想,那才值得去。
 
中央大學教務處招生組長周弘偉說,校內各系規畫審查作業,出發點都是先想「我要收到什麼特質的學生?」比如商管科系希望找到有人際、溝通領導能力的學生,那麼系上要請學生交什麼資料,才能辨別?如果從成績沒辦法看出,也許能從幹部或社團經歷判斷出來。
 
周弘偉也強調,高中生不必照大學端勾選的項目全傳,比如一系希望找數理能力好的學生,系上勾選參考數理成績、相關競賽、檢定成果。三個都會勾,但不等於三個都要傳,大學是採綜合的審查,不會因為少一項就扣10分。
 
靜宜大學教務長鄭志文表示,很多老師、家長會想介入學生的書面資料準備,不過,過度美化是危機,反而會讓面試老師想一直深入詢問細節,如果不是學生親力親為,學生面試時恐招架不住。
 
鄭志文強調,「不是完美不完美,而是真不真實的問題」,大學端希望看到學生真實的上課的情況,而不是完美的資料。
 
不過還是有補習班等外部機構介入協助製作學習歷程,考生若被發現不實,會扣分嗎?詹魁元表示,如果面試者不確定是否造假,不會有具體懲罰。周弘偉則說,許多老師參與招生事務多年,高中生的程度如何,大學老師都清楚,學生資料若被過度介入,「老師會看的出來」。
 
外界常有人呼籲,要求大學端與其公告學習歷程審查原則,不如直接公告各系評分尺規,比如某系審查作業中,課程成果占多少分、自傳占多少分等細節。
 
詹魁元對此表示,大學招聯會去年公告在網路上的各系「學習歷程準備方向」(https://www.cac.edu.tw/cacportal/jbcrc/LearningPortfolios_MultiQuery/index.php),差不多就是各系尺規的雛形。
 
不過審查資料就像報告,很難畫分出79分和78分之別。有些學生也許自傳中寫了讀書計畫,讀書計畫裡又帶到自傳,老師也有互借分數的彈性。
 
周弘偉和鄭志文都說,尺規是讓同系各個面試老師有一致性標準和共識,有了尺規,比較能聚焦系上希望考生具備哪些核心能力。學生若看到尺規,反而會在字裡行間追逐細項得分,但大學是採綜合性的審查。
原文轉載自【2020-12-09/udn聯合新聞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