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景氣有感度」牽動選舉

師生校友

2020/01/16 udn聯合新聞網
2020總統立委大選,競選連任的蔡英文總統以817萬票連任,在立委部分,民進黨拿下61席,加上泛綠四席,執政黨以穩定過半,繼續完全執政。大家多認為這次選舉主軸是傾中反中立場與世代價值的選擇,但其實背後還隱藏著一場「景氣有感度」的信任投票。
 
時間拉回一年多前的縣市長選舉,韓國瑜在高雄市長選舉過程中,多次公開發表支持九二共識等親中言論,他仍在綠營長期執政的高雄翻轉成功,贏得高雄市長選舉。
 
當然,2019年習五條的加速一國兩制主張與香港反送中衝突,整體氛圍導致台灣民眾的主權意識抬頭,一時的社會氛圍讓國民黨原本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勢盡失,但選舉成敗皆非單一因素造成,尤其國家如果沒有最根本的經濟條件配合,或者說適時「營造」讓人民有感的經濟表現,不管這種有感是機運或努力,執政黨恐難以取得如此戰績。
 
不同於GDP等客觀性經濟指標,消費者信心指數是一種「主觀」的景氣指標,也是「景氣有感度」的民調。
 
民進黨在2016年開始執政,當年第4季台灣出口由衰退轉為成長,出口成長持續到2018年第3季,這段期間政府的年金改革與一例一休等政策衝擊到國內需求,因此台灣經濟呈現外熱內冷狀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16年下半年跌破80,2017年1月更跌到74.35。2017年下半年因股市重登萬點使得「股票投資時機」指標由1月的66.5上升到12月的104.2,大幅拉升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到80以上。
 
2018年經濟表現持續外熱內冷,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月的87.69再次下跌到12月的79.94,顯示民眾對台灣經濟表現感受不佳。即使2018年前三季台灣出口大幅成長,主計總處多次上調經濟成長率預測,民進黨還是敵不過韓國瑜的「貨出去,人進來」,「經濟100分,政治0分」等經濟優先訴求,於是年底縣市長選舉大敗,讓出許多長期執政縣市。
 
2019年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台灣實際上雖因此有轉單效益,對美出口大幅上升,但是對中國大陸、歐盟、東協等地區出口衰退,整體出口呈現衰退情況。
 
另一方面,卻拜台商回流與前瞻基礎建設的推動所賜,帶動國內投資增加,中央與地方政府積極推動農漁產品外銷提升農漁民所得,股市上萬點增加一般家庭的其他所得,台灣經濟表現外冷內熱。
 
雖然2019年台灣出口表現不佳,但是國內需求強勁卻讓民眾有直接的感受。2019年12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4.28較前月上升3.91,其中代表民眾對台灣經濟直接感受的「國內經濟景氣」指標為93.13,創2011年9月以來的新高,「家庭經濟狀況」指標為96.8,創歷史新高。代表房地產購買信心的「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指標為111.65,創2007年11月以來的新高。
 
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可以視為經濟層面的民意調查,2019年12月的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顯示一般民眾對台灣經濟表現有感,傾向樂觀。當選民普遍對經濟表現有感時,執政黨在「景氣有感度」取得相對優勢下,搭配有利的政治氛圍,自然可轉換成選票。
 
(作者是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原文轉載自【2020-01-16/udn 聯合新聞網】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