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有塑化劑 環保署:先查清來源再擬因應策略

中大新聞

2019/10/15 自由時報

環保署於去年委託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團隊進行「細懸浮微粒(PM2.5)化學成分監測及分析」,發現除了傳統所知的污染物之外,也測到微量的塑化劑;環保署長張子敬週一表示,報告中的濃度很低,對人體不會有影響,環保署會先確認塑化劑來源,再進一步擬定應對策略。

 
張子敬指出,傳統上大家都覺得空氣中不會有塑化劑,但研究報告中卻顯示出微量的塑化劑,因此現在首要弄清楚塑化劑的來源,確定從何而來後,再進一步擬定相關的控制策略。
 
張子敬進一步表示,如果發現塑化劑是來自一個很普遍、到處都存在的來源,例如:日常生活衣服上掉落的毛屑,由於是正常活動,也就不可能去限制民眾的活動;但如果有確定會產生塑化劑的源頭,就會採取減量生產的方式去控制,因此來源不同,因應策略也不相同。
 
張子敬強調,報告中顯示空氣中塑化劑非常微量,由於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分析技術愈來愈好,導致大家容易對污染物太過擔心。
 
他舉例,之前捷運月台PM2.5濃度瞬間值飆高的研究,就引發民眾的擔憂,但其實光濃度並不準確,要考量暴露的時間、暴露的量,才能判斷是否對人體有影響,「看到的不代表馬上就有問題,但重要的是要找出源頭,判斷是不是該處理?以及該怎麼處理?」因此在空氣中有塑化劑事件上,環保署會先確認來源,再擬定因應策略。
原文轉載自【2019-10-15/自由時報】

媒體報導